昨天, 鼎好電子商城外立面換上了新的戶外廣告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歡迎您。
中關村鼎好商城B座寫字樓7層,國美電子商務公司已進駐這里開始辦公。
巨型LED屏幕精美炫目、大尺寸戶外廣告牌群芳爭艷……這里是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路的交匯處,云集了各類新型電子產品的戶外廣告。而在昨天,當工人拆下腳手架后,鼎好電子商城外立面一塊新換的戶外廣告牌卻沒有炫目的畫面,紅底白字的一行字——“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歡迎您。在一片五顏六色中,這種單色調反而更加吸引眼球。
隨著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落戶,未來在鼎好二期11層到20層,將匯聚100家技術轉移機構。再過一段時間,創新工場、清華科技園也將在鼎好開設分部、分園。加上先期入駐海龍、鼎好、e世界的中搜在線、國美電子商務公司、點心等企業,曾經的電子一條街正悄然變成創新一條街。
1 誰出去?
電子商戶紛紛搬走或轉型
鼎好二期9層。
這里正在施工。一出滾梯,幾個工人正安裝落地玻璃。地上,有一塊剛拆下來的指示牌,上面刻著9個展廳的方位。不久,在原來放指示牌的地方,將被一個“發光燈泡”形狀的標牌替代,因為這片區域連同樓上的10層,將迎來新主人——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
在創新工場入駐前,鼎好二期9層有一個100平方米的展廳,由童殊(因采訪者要求,用化名)承租。他從一個小商戶起步,到2007年,已經擁有兩家面積超過20平方米的專營店。
后來由于賣場面積有限,一些商戶就盯上了賣場樓上展廳和寫字樓的空間。鼎好二期的7到10層是展廳,童殊于是在9層租下了一個展廳,既用于辦公,也用于零售和批發。
寫字樓和展廳用于銷售、經營電子產品,在中關村西區是個普遍現象。粗略一數,海龍的12層至16層,鼎好一期的7層至15層、二期的7層至10層都是。鼎好策劃副總監姜惠平表示,一度在寫字樓里,買賣電子產品的商戶占七八成。
童殊記得,幾年前,中關村電子賣場不但是北京市民購買電子產品的場所,也是華北地區電子產品的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標。他的很多客戶,是專程從內蒙古、山東、遼寧、河北等地趕來的。
去年底,創新工場和鼎好簽訂入駐協議,童殊撤出了二期9層。鼎好在樓下2層給他安排了一個店面。童殊的一些同行,有的搬去了其他賣場,還有一些人徹底轉行。為了迎接創新型機構的入駐,鼎好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共清退了近200個在寫字樓和展廳搞經營的商戶。
中關村第一個電子賣場——海龍大廈調整時間更早。
2009年下半年,海龍開始對10層至16層共3萬多平方米的寫字樓進行改造,將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請出去”,“請進來”純辦公、符合中關村西區產業要求的高科技和創新型企業。到去年下半年,調整全部結束。
2 誰進來?
騰籠換鳥迎接高科技企業
汪師傅來自安徽,今年剛30歲出頭。去年12月,他來到鼎好二期9層,裝修創新工場新的辦公場地。
“知道這是給誰裝修嗎?”“知道啊,李開復!”汪師傅回答很干脆。
汪師傅說,早在幾年前他就從電視上知道了李開復。當時李開復剛從微軟跳到谷歌,結果微軟不想失去他,竟然告上法庭。2009年底,李開復創辦了創新工場,將天使投資、企業孵化和創業指導相結合。
目前,創新工場的辦公場地僅有1300余平方米,在位于中關村西區的中國技術交易所大廈,成功孵化了40多家移動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電子商務和云計算方面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其中,有16家完成A輪融資,金額大多在5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不等,估值翻了幾十倍。
從創新工場畢業的第一個項目“點心”就是一個代表。“點心”研發了用于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通訊錄等一系列產品,成立僅7個月就獲得了千萬美元的融資,擁有2000多萬用戶,并搬到海龍大廈11層辦公,占據該層一半的面積。此前,這個地方被十個小商戶用來售賣電子產品。
由于項目發展快,創新工場原有的辦公場地已不能滿足要求。不少創業團隊在一間只夠放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的隔斷間里開始了創業之路,開會的時候只能站著,急需擴大辦公面積。
去年底,創新工場與鼎好接洽,租下了鼎好二期的9層、10層,面積一共4000平方米。
需要擴大面積的還有清華科技園、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國美電子商務公司。清華科技園選中鼎好二期7層、8層,作為清華科技園分園;國美電子商務公司把鼎好電子商城一期7至11層全部租下,面積達1.7萬多平方米;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則將整體入駐鼎好二期的11層至20層。
3 為什么?
中國硅谷集聚創新要素
“從2008年底開始,我就覺得收入停滯不前了。要擱前幾年,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童殊說,與其他商戶一交流,發現大伙兒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以數碼相機為例,以前一個賣場總共就十幾家商戶,而現在基本上每個相機商戶都賣著大致相同的數碼相機,“如果是電腦等大眾產品,同質化就更加嚴重。”童殊直言。
在電子產品買賣停滯不前時,中關村技術創新熱潮卻風起云涌。
2010年3月,中國技術交易所大廈的產權方來到中關村西區管委會訴苦:“我們才接手大廈的產權,但上級已要求,大廈在今年年底前要實現95%的入住率,這個任務太艱巨了。”
“產權方著急,在當時的市場行情下也是可以理解的。”管委會一位副主任回憶說,2010年年初,他曾對中關村西區的寫字樓和賣場調研,掌握了第一手的數據。那時候,寫字樓的入住率才70%。
但也是在這次調研中,這位副主任發現了中關村西區寫字樓,擁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因為僅僅在2009年一年,就有100多家創新型企業、科技中介機構和科技金融機構入駐中關村西區,包括中國技術交易所、專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科技支行,甚至還出現了一棟“中關村PE大廈”,在此辦公的都是私募、風投機構……
“只要有這些創新、創業的企業在,中關村西區就有活力。”果然,半年后,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入駐中國技術交易所大廈。隨創新工場搬到大廈的,還有其孵化和投資的40多家高科技企業。
當年11月底,中國技術交易所大廈的出租率達到了95%。許多企業還想入駐,無奈大廈里的地方所剩無幾。
隨著創新型企業和科技中介、金融機構的聚集,中關村西區的寫字樓租金水漲船高。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1年,中關村西區的寫字樓租金每年要上漲10%-20%。與之相比,電子賣場的租金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就沒漲過,部分還有下調。
相關鏈接
中關村電子賣場調整回顧
2009年7月 海淀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稱中關村西區定位于建設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本區域內發展。
2010年1月 中關村西區辦成立,以推進中關村西區的調整和轉型。
2011年1月 《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規劃(2011-2015)》發布,力爭5年內將西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秩序良好、業態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成熟的國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2011年底 海龍10-16層寫字樓的調整全部完成。
2012年2月 國美電子商務公司入駐鼎好一期7-11層。
2012年年內 創新工場、清華科技園分園、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將相繼入駐。
三大賣場騰退商戶情況
海龍
總面積:7.3萬平方米
騰退區域:10-16層,面積3萬平方米。8-9層正在改造。
引進機構:中關村虛擬現實企業、創新工場孵化的項目“點心”、中搜在線
鼎好
總面積:18.9萬平方米
騰退區域:一期7-11層,二期7-10層。
引進機構:創新工場、清華科技園、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美電子商務公司
e世界
總面積:15.3萬平方米
騰退區域:6-17層
引進機構:航天通信控股集團、貴州信邦制藥有限公司
對話親歷者
中關村西區創新要素最齊全
朱希鐸 1987年進入四通集團工作,相繼任常務副總裁和總裁。四通與信通、京海、科海并稱“兩通兩海”,是中關村乃至中國第一批成功的民營科技企業。朱希鐸現任中關村科技軟件有限公司總裁、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目睹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20多年的滄桑巨變。
記者:為什么會誕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朱希鐸: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科技人員“下海”潮,最早發源于中關村。因為這里有中科院、清華、北大等高校院所,是中國智力最密集的地區。“下海”做什么呢?一是市場化,把國際上先進技術和產品引進到中國,因為這些技術和產品是有門檻的。二是產業化,即技術人員推廣自己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應運而生。應該說,早期科技人員“下海”帶有濃厚的技術創新色彩。
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有一些對“電子一條街”的批評聲音,這是為什么?
朱希鐸: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電子一條街”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不再神秘,門檻的降低,讓越來越多的人涉足電子產品買賣,惡性競爭和坑蒙拐騙抬頭。“電子一條街”變成了電子產品買賣的一條街,偏離了技術創新的方向。
記者:這兩年“電子一條街”有哪些改變?
朱希鐸:創新要素開始在此集聚。近些年,除了騰訊等高科技企業入駐,中國技術交易所、創新工場等科技中介和新型孵化器相繼入駐該區域,隨著專為創投機構、金融機構提供辦公場地的中關村PE大廈和中關村金融大廈的揭牌,鼎暉投資、德同資本、拉卡拉等近百家PE(私募股權投資)、金融機構落戶中關村西區。現在,中關村西區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要素最齊全的地區,這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最大的改變。
記者:為什么會吸引這么多的創新要素?
朱希鐸: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孵化器、投融資機構、科技中介處在一條“食物鏈”上。創新型企業需要投融資機構,投融資機構同樣也需要創新型企業。中關村西區擁有無可比擬的創業氛圍、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是中國的硅谷。這是諸多創新要素在中關村西區集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