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關村還在糾結于危機的解決之道時,一紙政令改變了中關村的命運。
2011 年初,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規劃的通知》。對2011 年~ 2015 年的西區發展調整做了詳盡的調整。
該規范顯示,2009 年4 月,北京市政府批復將海淀園建設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以下簡稱“核心區”),海淀園進入建設核心區新的發展階段。
但規劃指出對于當前西區的業態與核心區的定位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五大問題:首先,產業關聯度低,商業業態比重過高。中關村西區以電子產品銷售及維修和服裝百貨為主,其銷售使用面積約46.22 萬年平方米,二者利用總面積占西區商業面積的70% 以上,從業人員占西區商業從業人員的90% 以上。
其次創新要素比例不高,結構不盡合理。指出,目前西區高科技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中介服務業四種產業的總單位數量僅占西區業態總量的10.63%,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2% ;且西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型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僅有十余家。
第三,整體環境不夠高端,沒有體現科技特色。指出中關村的誠信缺失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高端創新要素的聚集。除此之外,還包括了業態空間分布缺乏規劃,影響健康發展;業主分散,管理和調整難度較大等幾大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問題,中關村西區制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2011 年至2015年,要將中關村西區打造為“環境優美、秩序良好、業態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成熟的國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對此,中關村西區設計了詳細的調整進程時間表。其中2011 年到2013 年被視為第一階段,也是重點的攻堅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重點治理海龍、e 世界、鼎好等以電子賣場為主的大廈,使其商業面積下降至大廈總面積的50% 以下;逐步引入科技金融、科技中介、高科技企業、文化創意等高端要素業態形式。2014 年和2015 年是深化完善、總結發展階段,要實現初步建成國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的目標。
西區同時提出了具體的考核目標。截止2013 年,海龍和e 世界的創新型科技企業的面積要達到20% 以上,鼎好要實現科技金融機構面積比例2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