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曾在日本、20年前在港臺、10年前在韓國演繹的經濟轉型圖景,正在中國徐徐展開
進展極快。僅僅17個月,一片空地上就“長”出了現代化的工廠,組建了世界一流技術團隊、搬進了最先進的生產線,開始生產第一批自主研發的液晶屏。
這里是深圳寶安光明新區深圳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8月8日,國內最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8.5代液晶面板項目在此開工投產。
項目總投資245億人民幣,由深圳市國資委旗下的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與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TCL)共同投資,是深圳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
此次投產將改寫中國液晶屏必須依賴進口的歷史,被視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標志事件。
自此,TCL升級為國內首家擁有液晶電視全制程和大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并躋身全球同業中的第一梯隊,得以與韓國三星、LG等企業同臺競爭。
不過,更殘酷的競爭才剛剛開始。TCL董事長李東生意識到,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擁有技術和生產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全球技術的快速反應力和整合力。
TCL所處之局勢,亦是中國制造業現階段面臨的挑戰。
經過三十年超速發展,中國制造業正遭遇“成長的煩惱”: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在素有“世界制造業中心”之稱的珠三角,轉型壓力尤為沉重。2008年以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頻出新政以催生“創新型經濟”,獲得產業界的積極響應。
“30年前曾在日本、20年前在港臺、10年前在韓國演繹的經濟轉型圖景,正在中國徐徐展開”。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林村看到,產業界志存高遠者,都在重塑優勢,再度出發。
但對進入攀巖期的中國制造業而言,前方已無坦途。要存活,需要富有判斷力和執行力,并緊跟時代步伐;要取勝,則在此基礎上善于整合,開辟新領域,成為潮流引領者。
奇跡與危機
所謂時勢造英雄。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多少行業的創始者在一片片廢墟中橫空出世。
1985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后不久,惠州一家名叫TTK的家電公司繼錄音磁帶后又在電話機上看到了商機。當時中國通信業剛剛起步,國內只有搖把電話,而在海外,按鍵式電話已經開始流行。公司幾經周折,引進港商投資,成立了通訊設備公司,在其簡陋的廠房里,技術人員經過無數個通宵達旦的研制,生產出國內第一臺“揚聲免提按鍵式電話”,產品迅速走向全國和世界,并在國內市場擁有60—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的電話大王。
1993年,這個合資公司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通訊終端產品生產企業——那一年,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公司叫做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TTK即是TCL的前身。
后來大家都知道了,上世紀90年代初,彩電成為城鎮居民家庭熱衷的“大件”,但國產彩電制造剛剛起步。TCL開始研制王牌大屏幕彩電,幾年后兼并香港陸氏公司的彩電項目,成為國內彩電業王者。
那時的珠三角和長三角,類似的故事并不鮮見。
然而,一舉成名者眾,長居潮頭者又有幾人?
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資本涌入,那些早期利潤豐厚的行業被競相逐之。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沒有比家電業更殘酷的行業了,內憂外患壓迫著每一個企業的神經。
亞洲金融危機使海外訂單驟減;國內市場更是一片亂局:投資過熱造成產品大量積壓,且同質化嚴重,無論是產品面貌還是營銷方式,均千人一面,價格戰的硝煙隨處彌漫。盡管各大企業總資產持續增長,利潤卻一落千丈,一些企業甚至負利率運行。
不堪競爭之苦,大批曾輝煌一時的家電企業,如燕舞、愛多、小鴨、小天鵝、波導等,逐漸沒落于市場的洪流中。在通訊產品板塊,最早獲得手機生產牌照的13家企業,目前只剩下TCL通訊在正常經營,且業績走高。
企業謀變
對行業守望者而言,每一場危機,都是強化自身力量、促進變革的催化劑。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TCL海外訂量驟降四成,李東生環顧四周,開始尋找新的市場。
李東生把目光對準了越南。越南當時人口規模有8000萬,彩電年銷量僅為60-70萬臺。
作為中國最早的合資企業之一,TCL一直心懷全球化之夢。這也是一代中國制造業企業家的夢想。
1999年12月,TCL全資企業在越南運營。18個月后,TCL的越南企業開始盈利,目前,TCL彩電在越南的市場份額穩居前三席,成為當地響當當的名牌。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盡管TCL彩電當時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居首,但在外國強勢家電品牌的沖擊下,瓶頸已現:在成本控制方面,國內企業需向外國同行支付高額的技術專利費;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想要出口,要遭遇苛刻的反傾銷調查和出口配額限制;在海外市場,很少見到自己的品牌,汗流浹背卻只能謀得微薄組裝費。
李東生看到,缺少核心技術與品牌力,僅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成本優勢的中國制造業模式,正在走向盡頭。除非加大步伐進行全球化資源配置,否則僅靠自身力量無法徹底突破上述制約。
2004年,TCL完成了對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及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收購。盡管此舉成本高昂,但對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卻意義重大。
其一,并購使TCL成功規避發達國家貿易壁壘、獲得了通向歐美及世界市場的通道;
其二, TCL自身突破了僅在國內的業務組織優勢,迅速建立起全球性的業務架構
與越南戰略一樣,18個月后,對阿爾卡特手機的收購給TCL帶來回報。如今手機業務已成為TCL四大主營業務中的利潤奶牛,且海外業務占90%權重,在全球手機銷量中居第七位;彩電業務在遭遇挫折之后2008年第一季度扭虧為盈,如今也徹底放下包袱,告別青澀,走向全球化的成熟運營階段。
新起點
沒有人知道市場最終會將企業引向何處。挑戰是永恒的主題。
近年來最大的挑戰是,科技的進步正使得消費電子產品的更新有如時尚界的服飾。“產業經營環境普遍嚴峻,科技發展的速度大于科技應用的速度,對資源的快速周轉比對資源的占有更重要,對技術的快速整合比對技術的擁有更重要。”李東生在他的微博中寫道,“企業必須加強對產業供應鏈、技術鏈的控制,形成資源快速周轉、技術快速應用的能力。”
以彩電業為例,液晶屏是彩電制造中的最核心亦是最高端部件,成本占整機60%以上。由于核心技術難以掌控,此前中國彩電業所需的液晶屏全憑進口,相關企業在應對市場挑戰時,屢屢受制于人。“市場好時,液晶屏不一定能及時供貨,市場不好時,預訂的液晶屏亦不能退貨。”李東生說,更關鍵的是,缺乏對這一核心部件的生產力,也意味著難以在技術層面上對市場變化及時反應。
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正是這一思慮下的產物。
“企業控制的產品線越長,產品創新的空間越大,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就越快”。李東生認為,這是8.5代液晶板項目最重要的價值。
30年彈指一揮間,全球化格局仍在風云變幻。中國市場的發展壯大帶來機會無限,借此東風,本土制造業將在這個舞臺上完成從跑龍套——配角——主角的角色轉換。
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提出,未來10年中國制造業將進入一輪高度整合的時期。整合之后,行業集中度將大大加強,大部分行業會形成由三五家大企業領頭,數十家中小企業跟隨,再有一群微小企業提供延伸式服務的格局。“一些現在有潛力和抱負的企業會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和知名品牌的創造者,同時活躍于海內外市場。”沈明高說。
在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林村看來,相對世界其它地區,中國制造業將呈現出更明顯的優勢。一方面,低成本優勢在中長期內不會消失。“我們有大量的勞動力,雖然現在工資上來了,但是在未來可預見的二三十年內,低成本的優勢依然能保留下去”。
此外,行業龍頭企業將擁有全產業鏈的制造和整合能力。“未來幾十年內,中國不會發展成歐美國家那樣,讓研發和銷售留在國內,把制造轉移出去,我們的產業結構必然是從上游到下游,從低端到高端,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