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從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聯想,到創造納斯達克中國神話的百度,再到成立三年市值就達百億美元的小米,這些中國高科技產業跨越式發展歷史的創造者,都在這片熱土上成長。
這就是中關村。
在這里,從峰值計算能力全球第一的高性能計算機到云終端網絡計算機,再到抗甲流疫苗和抗癌新藥,一項項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在這里,每年新創辦的企業4000多家,平均每天有11家科技企業誕生。吸收的創業投資占到中國的1/3,與美國硅谷在全美的比重相當。
為什么會是中關村?因為這里有中國最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業中心,是創新創業的“夢之都”。
什么成就了中關村?改革。如果說創新創業是中關村永恒的主線,那么改革就是中關村創新創業的不竭動力。從“電子一條街”到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從科技園區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始終高舉改革大旗,勇于突破體制機制對科技創新的束縛,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的舉國體制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1988年前
創新源起:中關村有條“電子一條街”
1980年,中國最頂尖的核聚變專家、46歲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三次從美國考察回國后,成立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這個中國首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也衍生出了聞名中外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陳春先也從此被譽為“中關村第一人”。
在陳春先背后,是整個中關村在全國開風氣之先,率先與時代先進技術潮流結緣。
20世紀80年代初,個人計算機代表了最新的世界技術浪潮,也代表了一種強大的市場力量。這種市場力量已走近中國,但全英文的個人計算機難以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家們瞄準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IT產業發展趨勢,開始攻克計算機的漢化技術。
1981年,北大計算機所王選等人把自己承擔并得到中共中央領導人高度重視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技術成果(“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國家“748”工程)轉讓給北京大學新技術公司(北大方正前身)。80年代后期,正式生產和推廣方正電子系統,僅用半年的時間,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報社使用方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基本占領了國內市場。進而,正式推出“方正漢卡”,成功推出報紙遠程衛星版面傳輸系統,是中國首次實現運用衛星以整個版面描述信息的方式,及時向海外傳遞信息。該系統使國家擺脫了印刷業500年停滯不前的局面,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迎來了光與電的時代。
1984年,聯想成立。從代理惠普等品牌微機,到自主研發“漢卡”撈到第一桶金,聯想邁開了它從“中國品牌”到“中國名牌”,最終到“國際名牌”的跨越之路。
與此同時,IT產業的各個領域都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1987年底,在中關村地區的148家科技企業中有關電子及計算機領域的97家,占65.5%。就產值來說,電子企業占80%以上。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已形成全國最大的微機與電子元件集散地和信息產業技術市場,電子、電腦產品的年銷售額達4億多元。
這樣一股全新的IT熱潮,被國家順應時代的鼓勵政策攪動得愈發熱烈。1987年,國務院發布雙放政策,進一步放活科研機構,放寬科技人員。科技人員的創新力開始向企業流動,地處中關村一帶的中科院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源頭,也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起源—從技工貿逐漸走上自主創新的“電子一條街”最鮮活的創新動力。
198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組成的調研組進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參觀了京海、四通、海華等公司,總結其形成和發展的經驗。關于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一篇系列調查報告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以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為代表的民間自發性質的創新活動,開始獲得國家的關注。
【創新剪影】
中關村南三街8號,中科院物理所。所里東北角有一排平房,最東頭的幾間復印室,人來人往。30多年前,這里是物理所家屬們圈養雞禽之地,旁邊有一間常年閑置的倉庫。1980年10月的一天,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陳春先來到這間倉庫,輕輕撥開蛛網,推門而入。木門雖小,但一個時代由此開啟。
一年前,陳春先以民間學者身份訪問美國。在兩大技術中心硅谷和波士頓,他看到,昔日的教授轉眼就是經理。創業者中不少是附近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精英。在斯坦福大學兩間小小的車庫里,幾位創業者靠著兩個發明,造就了惠普和蘋果這樣的世界巨頭。
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他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科研成果大多被鎖在柜子里。實驗室一墻之隔的東升公社,還是一副“雞鳴犬吠、人扛馬拉”的農耕景象。
陳春先和幾個同事決定效仿惠普和蘋果。在物理所的那間廢棄倉庫里,他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后來又成立了北京市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旨在推廣中科院的技術成果。陳春先因此被譽為“中關村第一人”。
1988年-1999年
創新發力: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誕生
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
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南方談話在試驗區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關于“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實驗。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科技的希望在年輕人”,民營科技企業“姓社”等重要講話,給予試驗區的決策者、科技企業家和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極大的鼓舞。
“試驗”意味著敢為人先,打破固有思路。順應鄧小平南巡帶來的改革春風,在當時被命名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中關村也充分闡釋了“試驗”這個詞背后所蘊藏的創新靈魂。
為新技術企業貸款提供財政貼息、設立創業服務中心并建立科技創新基金扶植進駐的中小高技術企業……從彼時起,貫穿中關村發展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精神就已經開始生根發芽。
在這個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企業也比其他區域來得更快、更惹眼。1990年2月,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變更登記為用友電子財務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私營企業;金山軟件股份公司求伯君開發成功國內第一套中文文字處理軟件WPS1.0;北京大學新技術公司推出世界首套圖文合一整頁輸出的中文彩色電子出版系統。
企業快速發展,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試驗區辦開始協助企業多方面、多元化融資。
1992年7月13日,四通集團公司被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批準為第一個進行股份制試點的企業。1993年8月16日,北京四通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在香港股市掛牌的企業,股票代碼“四通電子”(HK0409),共籌集資金1.89億港元。
這一試點,拉開了中關村企業產權改革、上市融資,并開始在全球舞臺上初露頭角的序幕。至2013年8月28日,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正式對外發布《報告》。《報告》顯示,中關村的上市企業,也已經從最初的0到1,發展到了224家,總市值已達13554億元,資產總額達17130億元,總體現金及等價物規模達到3144億元。
這一階段,中關村還為此后創新驅動、輻射全國的高站位打下了基礎—明確了采取研制、銷售在試驗區內,中試和生產在外埠的“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生產方式;追求高技術、高速度、高收益,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模式;提出要力爭在推進股份制上有所突破,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組建跨國集團方面有所突破,在建立生產要素市場方面有所突破,在建立新的管理體制方面有所突破。
【創新剪影】
1988年12月6日,24歲的王文京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辭職了。和他一起辭職的,還有他的同事蘇啟強。他們借了五萬塊錢,在中關村買了一臺電腦。王文京記得很清楚,當時買的是一臺長城的0520dh,2萬多塊錢,花了他們一半的錢。
他們來到中關村海淀南路,租了居委會的一個套間里的一個小間,面積9平方米,“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這間小房間里宣告成立。這也是王文京創業起步的地方。
那時王文京白天上門推銷,給用戶做服務。晚上回去編程序,編到半夜,就在辦公室睡,第二天繼續。從那個起點開始,第一年的營業額是8萬元,逐年發展。到1990年正式成立“用友電子財務技術有限公司”。1995年發展為“用友軟件(集團)有限公司”并組建用友軟件集團。1997年軟件銷售額突破億元,1999年公司發展為“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后來還在資本市場上市。
回想創業的背景,王文京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這代年輕人趕上的時代太好了。王文京趕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他可以上大學,可以在中關村自由地創業。這是一個變革和偉大的時代。
1999年-2009年
創新輻射:搶占新興產業至高點
1999年,國務院做出了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重大批復。以這個重大決策發布為起點,中關村也步入了下一個發展臺階—從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中關村主要引領中國信息科技產業發展。而從1999年以后,中關村開始大規模向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領域延伸,并開始在世界科技創新舞臺上嶄露頭角。
國務院的批復指出,北京市中關村地區是全國科技人員和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識優勢,高科技產業也有一定基礎,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把豐富的智力資源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對實施科教興國,增強中國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大措施。
同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由“一區三園”發展為“一區五園”,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和亦莊園,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源起的中關村創新精神開始向其他區域輻射。
2003年,時任國家領導人視察中關村時指出,“中關村科技園區就是改革的產物。這里機制和體制比較靈活,吸引和激活創新資源的軟環境比較好,呈現出很強的發展活力。”2004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為“一區七園”,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莊園、德勝園和健翔園。
2005年,國家領導人視察時用“舊貌換新顏”高度評價中關村的發展成就,并提出中關村要像“車”一樣勇往直前、像“馬”一樣與日俱進、像“炮”一樣跨越發展的要求,隨后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做強中關村的八條政策措施。隨后的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由“一區七園”發展演變為“一區十園”的高端產業功能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通州園。
在中關村多元格局形成的背后,是中關村在中央及北京市鼓勵科技創新的前提下努力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為創新創業提供便利的努力:科技管理能人出入境政策放寬、簡化稅務登記手續、成立首個技術交易所、“中關村開放式實驗室建設工程”幫助將“沉睡”的科研儀器和實驗室與企業需求對接……
在一系列措施的助推下,從2003年起,在中關村創新熱土上發生的事情開始引起全世界的注目:“星光”中國芯占世界圖像輸入芯片市場一半以上,標志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開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聯想收購IBM全球臺式電腦和筆記本業務,造就了令世人驚嘆的“蛇吞象”歷史;SARS滅活疫苗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歸國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此時已達2000多家,約占全國總數的一半;中關村企業挺進美國納斯達克,占據中國大陸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總數的半壁江山。
【創新剪影】
從硅谷回國的鄧中翰、張輝,在北土城西路一間沒有暖氣的倉庫里創辦了中星微,兩年后開發出了“星光一號”芯片。這是中國第一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數碼圖像處理芯片,并被三星、飛利浦等國際品牌采用,成為第一塊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
看到國外廠家的甲肝滅活疫苗高價進入中國市場,尹衛東被“刺痛”了。通過科研攻關,他領導的北京科興研發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甲肝滅活疫苗。此后,SARS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等產品相繼問世,填補了多項國內和世界空白。
2003年初,年僅40歲的王曉東已是美國得州大學終身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偶然間他看到一則生命所全球招聘頂尖科學家的啟事,招聘條件很有吸引力:引進人員均由專家選拔考核;5年合同期內,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的科研和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預和考核干擾;生命所不需要通過項目申報獲取經費,本市每年提供研究經費3000萬元,科技部每年也有經費支持;所長年薪100萬元,實驗室主任為30萬到50萬元……完全不受中國舊有科研體制限制!王曉東依稀看到了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前景。而這正是生命所籌建的初衷,即探索一條與傳統科研體制迥然不同的模式,創造“類海外”學術環境。在這樣的“誘惑”下,他毅然回國了。
2009年-2013年
創新加速: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09年3月,中關村科技園區經國務院批復,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此次批復文件中,首次向外界正式披露中關村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中關村要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載體。
中關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用改革激勵前行的動力也隨即加碼。
從2011年起,國務院批準在中關村試點實施“1+6”政策,即搭建一個中關村創新平臺,實施6項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的政策,包括股權激勵、稅收優惠、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和建設全國場外交易市場等。這些措施的共同點,就是政府充分簡政放權,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造力。
作為撬動創新力量的途徑之一,一批新型科技服務業企業開始興起。通過中關村一系列引導和支持社會化、市場化的新型創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措施,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孵化+投資”的新型創業服務業興起發展。僅2012年一年,中關村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就超過4000家。
從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誕生到“1+6”政策的獲批實施,從“瞪羚企業”到“金種子工程”,從科技創新到科技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創新的基因,已經體現到中關村示范區發展的方方面面。
從2007年的9035.7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9600億元,中關村企業的總收入在5年間翻了一番有余。增加值則從2007年的1569.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2.6億元,占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5.9%增至19.1%。中關村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轄下一區十園的發展,推動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康莊路。
鼓勵政策、創新政策都有了,如何激起更大的創新裂變?讓金融助力科技企業發展。在這一階段,中關村逐漸為企業融資開辟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境內外上市、代辦股份轉讓、擔保融資、企業債券和信托計劃、并購重組、信用貸款、信用保險主貿易融資、小額貸款等多條渠道,建立了技術與資本高效對接的6條機制,一個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體系形成并完善,中關村科技金融工作成為全北京金融工作的新亮點,成為金融創新助推首都經濟發展的有力據點。
【創新剪影】
在海淀北部,一個名為“下一代互聯網產業園”的項目正在建設。園區建成后,預計入園企業和機構將逾百家,年產值可達300億元。這個總投資近20萬元,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的產業園項目,從構想到提交申請、批準、園區選址再到開工建設,前后不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
“之前從沒想過,這么大規模的項目審批流程能如此‘高效’。” 承建產業園的賽爾網絡科技創新園項目辦主任曾遜說。
在曾遜感受到的“高效”背后,是中關村創新平臺特殊工作機制在起作用。
在中關村創新平臺,共設有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科技金融工作組、人才工作組、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等9個工作組,共有19個國家部委的37名司局級和處級干部參與平臺工作,北京市相關部門和區縣的110余名派駐人員在平臺辦公。全市多個委辦局派駐在到同一個平臺上聯合辦公、協同全市的創新資源為企業服務后,企業最直接的感覺是—“一個接口解決項目的所有問題,決策反應十分迅速”,曾遜說,這是中關村創新平臺給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簡直比直接給資金補助還要實惠。”
2013年-
創新引領:下一個全球創新中心
今年初以來,根據國務院的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空間規模和布局進行調整,由原來的一區十園232平方公里,調整到現在的一區十六園488平方公里。
2013年,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通知,將中關村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試點工作期限延長3年。不久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3項支持科技企業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也獲延期,并推廣到東湖、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試點。
至此,中關村先行先試的經驗從核心區擴展到北京16個區縣,又進一步輻射向全國其他高科技園區。然而,中關村的眼光還不只限于此,一個國際化的大舞臺已經緩緩展開。
為推動中關村示范區國際化發展,支持中關村示范區內企業、行業協會及產業聯盟等相關單位開展國際合作,拓展國際市場,中關村管委會出臺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國際化發展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以下八個項目,分別是境外展覽項目;國際市場考察項目;境外設立分支機構項目;境外法律咨詢服務項目;國際研發合作項目;國際會議項目;聚集國際商務、投資與科技服務機構項目;擴大海外市場項目。
在國際化的大潮中,中關村的企業不再只是“向前看”、“向外看”,更開始抓住新一代顛覆性技術趨勢,努力成為與硅谷媲美的全球創新中心。百度每年投入數十億元,重金投入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培育云和移動生態圈;聯想也正式開始了向“PC+”的轉型,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上開始了“再創業”。與此同時,他們的“后輩們”開始捷報頻傳:小米科技推出的小米手機國內銷量超過蘋果iPhone、“靠數據賺錢”的億贊普率通過與全球22家主流運營商和數十萬家網站的合作,為全球近十億網民和廣告主提供大數據營銷服務,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營銷服務商……
根據中關村管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企業做強做大的進程明顯加速—1998年,“老大哥”聯想花了14年的時間實現收入破百億;同樣的破百億目標,10多年后的“后起之秀”小米,卻僅僅用了2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
面向未來,中關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用好“1+6”和“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抓緊推進市級層面先行先試和政策突破,讓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更加遵從創新的本質和規律。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中關村將努力在全球坐標系中找定位,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是中關村大勢所需、時不我待的國家使命。
【創新剪影】
半個月前,三眾能源董事長李紅霞完成了一件令不少國內外同行艷羨不已的事。在中關村管委會組織的華盛頓考察之行中,她成功邀請到全球綠色建筑界的“大牛”丹·沃馳成為公司的首席顧問。這距離公司今年3月首次進行國際考察,結識丹·沃馳,才不過半年時間。
“出國以后向‘老外’介紹自己是中關村企業,別人都會多看你幾眼。”李紅霞自豪地說。
“2015年IASP年會的舉辦地是—中關村!”隨著國際科技園區協會(以下簡稱IASP)總干事路易斯·桑斯高聲宣讀,中關村人沸騰了。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國林、中關村國際化業務總監曾曉東率隊趕往巴西,在與意大利、俄羅斯、波蘭3個科技園區的激烈競爭后,贏得了有全球科技園區奧林匹克盛會之稱的國際科技園區協會2015年年會的舉辦權。
“不去中關村,以后可能就邊緣化了。”一位參會的外國科技園區負責人如是說。全球的創新精兵都將目光投向了這里—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