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日期:2015-06-25  來源:《小康》
[字體: ]

姚建疆有一些小開心,因為他被評選為“2014年中關村(000931,股吧)創業之星”。和他一起上榜的還有19家企業的創始人和CEO。

  這些上榜企業的特點都很鮮明,企業前三年增長速度快,平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04%。2013年平均銷售額達到近7000萬元。創業企業家年輕化,平均年齡為35歲,企業本身創新能力強,這20家上榜企業共擁有專利218件,軟件著作權418件。

  所以,能上榜,姚建疆覺得是對自己的企業創新和發展能力的肯定。

  姚建疆是芭樂互動傳媒的創始人,2011年9月在中關村注冊成立了這家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媒體公司。之所以選擇在中關村落地,他告訴記者:“是因為中關村具備‘硅谷式’的創業環境,能自由、平等地交流,并且這里的快速創新能力讓創業公司有激情來開創空間。”

  中關村從誕生之日起,似乎就被籠罩了一個光環,創業家的圓夢之地。

  段永基、柳傳志楊元慶俞敏洪,王志東、張朝陽李彥宏雷軍……改革開放30年,中關村培育了好幾代精英企業家。

  如今,又有了很多像姚建疆這樣的年輕人在這里拼搏。中關村,似乎變成了創業造夢的伊甸園,但是,在這里,真的就能如魚得水、功成名就嗎?

  掙第一桶金并不容易

  2014年,中關村的天使投資案例占全國案例總數的52.8%,占全國金額的61.2%。2014年一年,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大約有200個團隊拿到接近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如果按照投資人占股20%的慣例,僅2014年一年在創業大街上新成立的科技公司估值就達到50億元人民幣。

  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這個充滿誘惑的數據,正是吸引很多創業者來到中關村的重要原因。

  很多創業者都做著這樣一個夢,號稱“創客”的創業者在創業主題咖啡館里,點上一杯咖啡,就會撞上傳說中隨時準備掏出百萬千萬資金的投資人。

  可事實是,天使投資人并不是真如宣傳的那樣,“你只要有想法,我就給你一雙翅膀。”

  “天使匯”CEO蘭寧羽是一個經過了6次創業失敗的年輕人,2011年年底,他拉開第7次創業序幕,做了一家“讓靠譜的項目找到靠譜的錢”的公司。他是最了解創業者的困境和需求的,但是他向記者坦言,不會因為一個還在萌芽中的主意去為創業者尋找投資。

  為什么?

  凌志軍在《中國的新革命》中寫道:在1990年代,中關村的公司有77%在3年內消失,有90%在5年內消失,有99%在10年內消失。據創業大街上的創業者觀察,現在的淘汰率更高,“很難找到一周前在這里工作的人。”ApplySquareCEO王剛說:“想成功你要做好特別多的事情,但任意一處失敗就可能全部失敗。”

  所以,對創業者的考核在這里也是相當的嚴格。想靠投資拿到第一桶金,對只有創意的創業者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夢想。

  Golfsense的創始人閆文聞,五年前開始在中關村創業,2012年,他把自己的產品Golfsense放在北美的蘋果店首發,這款幫助人們提高高爾夫訓練能力的產品,當年的銷售成績超過了1億元。

  但是,2011年,閆文聞還處在財務危機中。他因為負債,很難維持公司的基本運營,后來是借錢渡過了難關。

  所以,創業賺錢,找投資賺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閆文聞坦言:“是因為整個團隊的堅持和不懈努力,才讓我們走到了今天。”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北端,一家叫“聚創”的服務機構。“這個時代,idea(創意)不值錢了。重要的是團隊的執行力和CEO的管理能力,以及你涉入的領域還有沒有機會。”這家服務機構的創始人周俊說:“沒有志同道合的團隊,意味著連創業伙伴都沒有說服,怎么說服別人?”

  所以,想在中關村掘到第一桶金,不是光靠想想就能解決的,一個好的創意僅僅只是開始。

  學會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

  有人這樣評價中關村,“這里是個神奇的地方”,為什么?因為這里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所有創業需要的元素。

  “中關村科技生態圈已經形成。作為一家新媒體公司,芭樂需要與周邊具有先進科技以及一批領袖型的公司共同成長。”姚建疆對記者說。

  數據顯示,2014年3月1日起,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2014年,僅僅中關村新創辦企業已超13000家,截至2014年底,中關 村入孵創業團隊超過400個。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半年多來,已經舉行了近500場與創業有關的活動。中關村每天都在熱鬧的創業中。

  并且,這里的熱鬧也吸引了很多大佬來訪,王石、雷軍、戴志康、徐井宏……這些大佬除了分享他們自己的創業故事,更多的,他們也在尋找新的商機,尋找好的項目。

  所以,姚建疆認為,這里絕對是一個“有實力的地方”。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創業服務處處長楊彥茹說,中關村不僅大企業聚集,駐扎有200余家上市公司,還有40余所著名高校院所,輸送著源源不斷的 高端人才,同時各種不同類型為創業者服務的平臺目前約有30家,這一切構成了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給中關村各種有夢想的創業者提供“找人、找錢、找市場” 的生態圈。

  所以,能不能很好地利用這個生態圈,似乎是在這里創業的每一個創業者都必須研習的課題。

  跟上改變 善用人才

  創辦中關村第一家民營企業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文京說:“和原來相比,現在中關村創業的金融環境不比硅谷差。”

  他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下海”的年代,中關村其他企業都頂著“全民的”或是“集體的”保護傘。而他的用友軟件在黨報上被視作“資產階級自由化經濟基礎”的一分子。今天,他說:“只要創業者專業、有方向,堅持下去,就可以取得創新。”

  如今,閆文聞已經在中關村長遠天地的大廈里租了一間400平方米的辦公室,做起了幫助其他人創業的“孵化器”。閆文聞告訴記者,現在他每星期都 要到位于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咖啡館坐坐,“四年前我們四個人在北航大廈干活時,基本沒有什么人關注,現在的創業者要容易得多,發展也更快”。

  但是,井噴的創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數據顯示,每三個創業團隊就有一個會遇到股權問題。當創業開始走上上升空間之后,團隊常常因為利益分配,最后就走散了。

  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人才流失很快,蘭寧羽抱怨,現在招一個優秀的人很難。其實,中關村的很多企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采訪中,多數創業者都說,招人并不難,但是招一個適合自己公司、能一起成長的人很難。

  畢竟,都是創業初期的企業,薪資上很難和上市公司及成熟的大企業競爭,于是,也造成了這些創業企業總在人才聘用上煞費苦心。不過,我們也看到,這些創業企業一旦形成一種核心文化,人才的流失速度反而比大企業低。

  “我們不但要學習動態的、變化的、具有前瞻性的理念,還要建立強大的合伙人制度,這樣企業才能有發展。”姚建疆告訴記者,“現在已經不是靠個人單打獨斗的時代。”

  那么,這些在中關村創業的企業最后都會走向哪里呢?

“無論芭樂走多遠,中關村對于芭樂的影響力都會打下烙印,這個是不會隨時間和企業的成長而有所改變的。”姚建疆說。“這里是年輕人的天下,我們要在這里做年輕的事業。”蘭寧羽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