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關村智能硬件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正式啟用。3天就能完成智能樣品機的快速制造,夢工場的這一核心服務填補了北京市在工業高端 樣品機制造領域的空白,它是北京首家重裝孵化器,也是全國第一家具備智能硬件工業制造全產業鏈的協同服務平臺。涌動著創新活力的中關村,正致力于打造新的 智能硬件創新中心。
生產線“藏身”鬧市辦公樓
在人潮涌動、高科技公司林立的中關村西區,一條“微型”生產線已悄無聲息地進駐。從昨天起,在海淀大街一號樓一片大約1000平方米的空間內,一條“敏捷制造”生產線正式啟用。
貼 片機、制版機、通用元器件……走進車間,這兒的幾十臺設備,體積不到平常工廠里生產設備的二分之一;采用靜音處理后,即便設備全部開動,關上大門,門外人 幾乎不會受到噪音影響;一般工廠做電路板貼片大多采用焊接技術,而這條生產線則用尖端“雕刻”技術代替焊接,完全避免焊接工藝帶來的污染和排放。
這個隱藏在鬧市中的辦公樓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關村智能硬件夢工場”。不做大批量生產,不碰低端制造,“夢工場”所擔負的使命如它的名字一般特殊——為智能硬件創業者“造夢”,快速實現智能硬件產品從設計圖到小批量樣品機打造的過程。
當 樣機從生產線上打造完成,可以就近拿到“檢測認證”處,對樣機進行初步的認證檢測,并進入同一層的“創業實踐演播廳”向投資人、媒體、用戶展示。得到認可 的優秀智能硬件產品,除了進入“夢工場”的“2025未來館”里展示,還可通過與“夢工場”合作的迪信通等賣場進入市場。
“敏捷制造,就是 用最快的時間打造你想要的樣品。”“夢工場”負責人程靜介紹。過去,智能硬件設備從創意、定位、選型、設計、PCB制作、焊接、調試、機殼,到包裝、銷 售,整個過程紛繁復雜。特別是從設計到小批量生產樣機的過程,如同小鳥艱難破殼一般,以前往往需要南下深圳、廣州等地找廠家生產,耗時40多天甚至更久。 而通過“夢工場”的全套敏捷智能硬件服務平臺,這個漫長的一個多月將能縮減為3天至5天。
讓創業者變成風口的“鳥”
“智能硬件核心在智能,但如果沒有硬件,即便風口的‘豬’也無法飛得太遠。中關村正在營造的智能硬件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能夠讓‘豬’變成‘鳥’,以便飛得更高更遠。”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
隨著智能硬件逐漸興起,爭當智能硬件“風口上的豬”的創業者數不勝數。然而幾年前,在以“軟實力”著稱全國科技創業領域的北京,樣機打造這樣的“硬實力”還有待完善。
“對于創客來說,任何一個新創意都等不得,也許一兩天的拖延,都可能被后來者搶占了機遇。”程靜說。
創業者趙武陽就經歷過這樣“等不得”而“不得不等”的糾結。一年前,為了打造一款智能傳感器設備“云子”,他一路駕車南下,在廣東折騰了三個多月后,才把產品從圖紙變成現實。
程 靜介紹,相對于軟件產業“人腦+電腦”的硬件門檻,智能硬件的創業門檻較高。過去,北京智能硬件創業者面臨一系列苦惱:缺乏硬件優化、樣機打版、測試驗 證、工業設計等公共服務平臺,產業鏈上下游溝通成本高,區域內企業互動不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有限,產業環節較為分散等。
如今,智能硬件不“硬”的苦惱即將得到解決。除了“夢工場”,中關村正搭建的智能硬件協同服務平臺,聚集檢測機構、產業聯盟、基金及投資公司等創新鏈優勢資源,向包括學生、初創者、成熟企業在內的智能硬件創業者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智能硬件產業集群正崛起
“智能硬件不是一個硬件加一個APP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機器深度學習、云計算、大數據建立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相比全國任何一個區域和城市,中關村、北京有這方面獨特的優勢。”郭洪說。
今年3月,中關村管委會和海淀區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中關村促進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支持政策》,29條措施將從七個方面為智能硬件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包括對智能硬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貼息,為重大智能硬件項目提供最高5000萬元的政府股權投資等。
伴 隨政策出臺,一個由創意、人才、技術、平臺、政策共同組成的完整生態體系已然形成,圍繞智能硬件公共服務平臺和孵化器建設、組建產業基金、挖掘創新項目等 方面積極布局,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硬件產業集群正在中關村崛起。預計到2017年中關村智能硬件實現收入規模將超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