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創業五角場”想做“上海中關村”

日期:2015-08-09  來源:解放日報
[字體: ]

■五角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功能區內各方努力,未來能像中關村一樣,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創業區之一。

“創業,就去五角場!”

不久前一個周末,第二期“創業五角場”故事會在復旦大學科技園內的一點咖啡舉辦。原本30多人的交流會,涌入180多人,把咖啡館擠得滿滿當當。資深創業者在臺上分享創業故事,讓大批剛開始創業的人聽得入迷。

辦故事會,引出了創業聯盟

故事會由街道發起、園區配合、創業組織和創業者參與。“五角場要做楊浦的內核,把創新創業的dna復制到全區。”這是楊浦區區委書記諸葛宇杰的愿想。

這 樣的愿想有底氣。作為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的“五大功能區”之一,五角場集中了大量創新創業要素,可以成為楊浦科創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在“科創中心 22條”指引下,功能區內的五角場街道與周邊高校、創業園區、實訓基地、孵化器有機互動,創新工作思路,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旨在共同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 萬眾創新示范區。

類似“創業五角場”故事會的活動,就有很多。而各方之所以可以高效匹配,得益于五角場街道出面搭建的“8+2+x”創業聯盟。

五 角場聚集的創業創新資源,不僅有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復旦大學科技園等8個科技園區,還有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楊浦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 中心2個國家級創業扶持基地。此外,如innospace、ipo創業咖啡、喬杰創等創業孵化器、創業支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把資源集中起來的“8+2+x”創業聯盟,使原先分割的資源疊加組合,一下子變成了五角場地區的資源,可以合力唱響“創業五角場”。

去年一號課題取消街道招商功能,街道可以更超脫,做服務。今年“一號課題”提出科創中心建設任務,街道可以搭平臺、造氛圍。按照楊浦區區長謝堅鋼的說法:街道就是要敢于擔當、敢于作為,率先探索。

營造氛圍,讓創業組織到臺前

政府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氛圍,但真正的創業,還是需要創業者的勇氣。開頭提到的“創業五角場”故事會,讓成功創業者走進園區和基地,分享創業案例和經驗,讓更多人邁出了創業第一步。

演講的主角之一是周杰,他創辦了喬杰創創業服務公益平臺,憑借一股激情和多年創業積累的經驗,為創業者舉辦公益性創業講座和項目路演,因為實用而又“接地氣”,頗受創業者歡迎。

周杰長期在不同地區巡回服務,今年到了五角場之后,就再也不愿離開,“這里有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

對創業組織來說,想搞一場創業者公益活動很難。“走進園區不知道該找誰,就算找到了負責人,人家也不認識你。有時候,連保安都不讓你進。”由于場地費昂貴、嘉賓難請、影響力小,創業公益活動很難辦下去。

在 五角場,情況卻截然不同。街道把喬杰創拉入聯盟,并且建立起微信群,讓喬杰創成為創業服務群體的一員,大家在群里平等對話。想找場地,可以和微信群里的園 區負責人直接敲定;要找嘉賓,街道可以出面一起邀請;活動確定之后,街道還會動員“創業五角場”、“上海楊浦”、“創業楊浦”等官方微信“大號”一起轉 發。創業組織的成本下降了一半,影響力成倍增長,一個小型活動也能吸引數百人參加。

實 際上,政府把各類組織納入聯盟,既讓創業組織與各類資源平等對話,也打通了創業者的完整服務鏈。“互聯網思維就是平等、共享、合作,街道用互聯網思維,讓 草根創業組織走到舞臺中央,可以發揮更大能量,影響更多創業者。”周杰說。下轉◆5版(上接第1版)在這一理念引領下,創業組織如魚得水,五角場的創業氛 圍也更加濃厚了。

“街道參與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五角場街道辦事處主任李正明說,有所為,就是園區不愿做、不能做的事,比如涉及政策、協調、服務等工作,街道要積極承接,主動作為。有所不為,就是園區、創業組織擅長的專業服務,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做好服務,讓創業者快樂創業

對于五角場的服務和創業環境,一些創業者體會格外深。

街道干部走訪發現,不少科技園區的企業對政府創業扶持政策并不了解、也不太清楚該如何辦理。街道和園區合作,把各項扶持創業的政策帶給創業者,諸如創業前補貼政策、創業帶動就業扶持政策、創業見習基地補貼政策等等,讓創業者倍感實用。

為 了給創業者提供更大便利,五角場街道還創新思路,為創業者提供“vip服務”:創業企業和員工只要提前預約,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即可享受綠色通道,快 捷咨詢和辦理9大類147項服務。街道和創業者的互動,還不止這些。街道發揮“接地氣”的優勢,穿針引線,讓一批創業孵化項目與社區需求對接。“我有外 賣”是專做手機訂餐的創業企業,街道內的住家老人大多有點餐需求。街道穿針引線,“我有外賣”開設出“愛心敬老”板塊,并與商家推出實惠套餐,老人按幾下 ipad就可以訂餐。“今后說不定能開發為老服務的細分市場。”“我有外賣”行政總監林影說。類似地,五角場環島交通信息化、社區老人健康智能手環等項 目,讓創業者和社區實現了雙贏。

“在五角場功能區內,搭平臺、造氛圍、做服務,少不了街道。一些事由街道牽頭組織,各方更容易聚起來,效果也更好。”innospace孵化器負責人張延軍說。

五角場街道黨工委書記余翔說:“思想有多遠,服務就能做多深。”回顧起來,街道為打造萬眾創新示范區,思想上也經歷了轉變。“當初,很多干部連vc(風險投資)、ipo都聽不懂。后來轉變觀念,告別了朝南坐的思想,看到了街道能為創業者做的事,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五角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功能區內各方的努力,未來能像中關村一樣,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創業區之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