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不做互聯網請離開

日期:2015-11-09  來源:新金融觀察
[字體: ]

身處中關村(11.90, 0.35, 3.03%)創 業大街北門口,一家原本跟互聯網不沾邊的家譜傳記公司原來1000多平方米的店面,在一年之內被“瓜分”數次。現在,成堆的圖書和員工擠在僅剩300平方 米的地方。他們繼續修著家譜、做傳記。只是,身處核心地帶逃不過互聯網創業狂潮席卷,不得不開始思索,用互聯網“+”點什么?

 

  不做互聯網就搬走

  涂金燦現在很忙,自從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以來,得失都來得太快,他一方面疲于應付,一方面又欣喜于由自己的家譜傳記公司和創業大街巨大反差帶來的特殊效應。

  是的,因為整條創業大街都塞滿了想要顛覆這個時代的年輕創業者和千奇百怪超前于這個時代的想法,他們,一個專心修家譜做傳記、跟互聯網完全不搭邊的傳統文化公司,顯得特立獨行。而特立獨行恰恰是這條大街的精髓。

  “所以現在我們的業務突然多起來了。”涂金燦說,這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以來唯一一件給他安慰的事。

  此前大半年,因為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成立,所有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都令他感到氣憤、無奈,妥協讓他稍微緩口氣。但是接下來因為這條街已經質變而他們并未改變,又會有新的問題找上門來。

  先是房東。在海淀圖書城變成中關村創業大街之前,涂金燦的家譜傳記公司占據了海淀圖書城25號樓整整一棟樓,當時,1000平方米,租金一年90萬元。中關村創業大街火起來之后,房東找上門來,要求他們房租漲到270萬元一年。

  “這簡直是殺雞取卵,不說我們,就說創業者,大都是急著用錢,創業大街整個房租都應該降下來,而不是漲上去,這樣才會有人敢來租房子。”涂金燦十分生氣。

  現在,整條創業大街除了他們、樓下賣文房四寶的和一家賣牛肉面的,全部都是跟互聯網創業有關的孵化器、書店、咖啡館。

  涂金燦的家譜傳記樓所在位置實在惹眼,尤其是對面是京東奶茶店,更讓幾家著名的互聯網公司垂涎三尺。

  “麥當勞[微博]一定要開在肯德基[微博]附近,所以互聯網大佬要想在這里做孵化器,開在京東奶茶店對面最好不過。”對這條大街了如指掌的一位投資人士表示。

  找涂金燦租店面做孵化器的太多了,其中確實不乏著名互聯網大佬。房東、投資人給的壓力太大,涂金燦讓出了三分之二的店面。

  現在,25號樓的三樓已經成為一個創業孵化器,一樓也已經進駐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涂金燦的家譜傳記公司僅剩下占地300平方米的二樓位置。因為面積縮小,他們一半的員工都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地方辦公。雖然已經作出讓步,但房東開的價碼依然讓這家傳統文化公司承受不起。

  “一年120萬,還是太貴。”涂金燦決定起訴房東,因為他非法轉租。

  房租的問題尚未解決,“互聯網”的問題又來了。“投資人找到我們,直接跟我們說,不做互聯網就沒前途,做了互聯網才值錢。”涂金燦說,不少投資人找到他,直接跟他說,做互聯網,估值可以增值十倍。

  誰沒在互聯網創過業?

  現在,家譜傳記公司一樓樓梯門口新貼了一張海報,中間最顯眼的位置標注“互聯網+百家姓”、“互聯網+親友圈”。

  這是家譜傳記公司在被投資人灌輸互聯網思維之后做出來的,算是表態,跟互聯網站在一邊。

  “但事實上我們做的是‘文化+互聯網’才對。”涂金燦說。做家譜傳記,很多歷史資料、家譜等在網上根本找不到,是他們研究文獻整理出來的。所以是先有家譜傳記,再結合的互聯網。

  4月底,他們開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開始發一些獨家制作的家譜、姓氏、傳記相關的內容,但是閱讀量很少過百。斷斷續續推送了5次,6月至今,就再也沒有更新過。

  “家譜傳記是屬于定制性質的內容,不適合在公眾號發出。”上述投資人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

  除了這次嘗試,這家傳統的家譜傳記機構在投資人的啟發下,也開始摸索“圈子”的運營方式。他們把同一姓氏的人拉到一個圈子里,并打算制作一些姓氏起源相關的文章連接他們之間的關系。

  “同姓同鄉之間更容易產生信任。”涂金燦多年的搭檔、家譜傳記公司的副總經理馮志亮說。不過,跟很多圈子一樣,剛開設時活躍一陣,過后很難再激活。

  明年,他們還打算啟動一系列尋根游的活動,參與者不只是老年朋友,他們更希望精通互聯網的年輕人參與。

  “我們已經在試圖融入。”馮志亮說。

  事實上,他們一點不拒絕互聯網,甚至,涂金燦和馮志亮都曾是互聯網的拓荒者。

  十年前,中國互聯網創業第二次浪潮,當時正在從事文化產業的他們,在參加了一系列投資座談大會之后,曾決定一起創業,項目叫“中國搜醫搜藥網”。

  那次之后,涂金燦對馮志亮說:“走吧,我們還是做自己擅長的吧。”于是,倆人才又從最擅長的家譜傳記做起。

  現在,由于業務突然增大,涂金燦越來越忙于他的事業,幾乎無暇顧及外界的風起云涌。馮志亮在說起那次創業時,倒顯得很輕松。

  作為“過來人”,他觀察著這條創業大街。

  “聚創咖啡免費了,言幾又書店鋪上很有文化氛圍的草席……”他欣喜于這些創業的年輕人為了適應作出的變化,同時又將自己和他們拉扯開,保持著一個文化人的純粹。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