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資訊 > 正文

中關村創新創業季(2015)- 科技日報:不跟隨、求引爆:CID頂層設計者的“硬課題”

日期:2015-11-01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 ]

“原來‘認’一張臉得幾秒鐘,現在一秒能識別幾十幀,”聯想之星合伙人劉維說,“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催著“識別技術”舞開了腿,“能在幾十萬人里隨時‘認’人,讓識別‘隨處可用’。”

  “產業間的融合,激發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進而引爆新產業,”中國科技戰略發展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峰由理論再到實踐,他提醒囿于單個領域的視角有悖于創新創業的需求,區域規劃一開始就要注重跨產業協同,避免小而全“悶頭”發展。

  10月28日,“中關村CID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高端論壇舉辦,風投者、技術控、創業者、企業家、政府部門等智囊團將目光投向創新創業“標桿地”——中關村創新中心區(CID)。

  海淀北部規劃該怎么搞?分步解讀“創新中心”的定位可見端倪——“創新”意味著“不跟隨、有前瞻”,“中心”意味著資源的集聚、協同、融合。

  創新中心區要有自己的“重頭戲”,“不能模仿長三角、珠三角的完整配套模式,這兩個區域制造業起步早,地處北京,要依靠科技資源優勢發展創新中心+試驗工廠模式,著力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品原型制造技術研發等,”劉峰建議。

  融合則包括產業間的協同和區域間的協同,劉峰認為,新材料等行業的發展是諸多平行行業的“關聯劑”,新業態“呼之欲出”,等待進入行業快速爆發期。

  不跟隨、求引爆,兩道“硬課題”考驗著“頂層設計者”。

  首先,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如何預判一個產業將迎來爆發期?

  劉維以虛擬現實產業為例解讀“產業預判”——

  “電子技術在基礎研究上已經形成了深度積累,半導體、下一代顯示技術等都已純熟,解決了穿戴產品現有的耗電、 延時等缺陷;虛擬環境的重構技術也不成問題,人工智能技術也進入成熟期,智能機械從配件到獨立‘正當其時’”劉維表示,這個節點正需要推動“產業從描繪轉 化為現實”。

  這背后意味著“頂層設計者”需要跟上研究進展的步子,收悉國際應用的前沿,摸脈市場的好惡,不拒絕可能性,一句話,視野廣,敢作為。

  其次,謀劃產業發展,如何聚力而行?

  為此,“中關村一二三工廠”孵化器在CID成立,園區開發方實創公司董事長陳曉智表示,孵化器為智能硬件和可 穿戴設備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空間、后勤、技術、金融和創業指導等服務,建設空間共享、無限互聯的服務平臺。他們還通過對企業、院校、產業的 聯絡,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據介紹,園區集聚了華為、賽爾網絡、IBM等約2000多家科技企業,初步形成了以移動互聯網、軟件與信息服務、導航與空間位置服務等“專精特新”創新型產業集群。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組織”,科技部火炬中心副局級調研員段俊虎提出產業集群規劃通用準則,他介紹,2013年以來,全國擁有創新型產業集群71個,其中32個處于試點階段,39個處于培育階段。

  從“產業集群”的維度,探求區域創新力提升之道,是創新創業時代的新課題,如何做到“不跟隨、求引爆”,CID在路上,邊探索邊收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