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創客養成記]從“種子”開始的夢想

日期:2015-11-10  來源:央廣網
[字體: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中關村,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電子一條街”曾引領著全國電子技術風潮,如今它是“創業大街”,成了“夢想者的集 市”,中關村,始終扮演著“思想性創新”源頭的角色。三十多年來,這里見證了無數老板的成功與失敗,卻總有激情滿懷的青年站在十字路口。

  硅谷最牛創業者霍洛維茨曾說過,“在擔任CEO的八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全是舉步維艱”。中國之聲今天起推出特別策劃《中關村 創客養成記》,將創業企業的成長期——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作為“橫斷面”,派出實習生入駐不同階段企業親身體驗,并專訪創始人進行回應。“零經 驗”實習生與老總,就像南北兩極,這樣的觀察“對對碰”會激發出哪些火花?

  2014年12月,在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帶動下,22歲的大男孩李申作為首批嘗鮮者,從北京電影學院休學,同年,他注冊了自己的公司。 與很多早早出來創業的大學生一樣,瞄準了身邊的“痛點”。李申關注到就業難和招聘難的一個細分市場——“文化傳媒類崗位非標準人才招聘選拔難”。他的種子 項目就是幫助文創類人才通過職前培訓對接心儀的企業。今年李申的名字開始出現在媒體上,“被團中央第一書記點贊的青年創客”。在這個大男孩的朋友圈里,他 自詡是公司“桃李幫”的“幫主”,曾每天在各高校食堂與同道中人“約飯”。這樣的公司怎么運轉?帶著好奇,與創始人同齡的實習生鮑曉霞,走進了企業的大 門。

  曉霞介紹稱,早上十點,他到了桃李幫辦公室。桃李幫大約十幾平米的辦公室,一張大桌子,幾把椅子,員工自帶電腦辦公。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在中國移動談合作事宜,給人的感覺是,李申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一個人的公司”?帶著實習生的疑問,記者對話了創始人李申。

  李申告訴記者,開辦公司父母是不支持的。有什么事非要休學呢?這個事對于傳統的家長來說是挺夸張的一件事。因為是本質觀念的沖突,所以誰也不能說服誰。

  李申說,休學的時候,父母對創業基本沒有概念,但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他們逐漸對創業有了一些認識。父母的態度是不反對,對李申來說,這樣已經很好了。

  確切地說,李申的公司目前全職辦公的有四個人。與很多種子期的企業一樣,聯合創始人既管財務又管運營,既負責公關又得考慮市場。但他又不是你想 象的那種“光桿司令”,桃李幫的微信群里有幾十號人會時不時給李申出謀劃策,他們都曾在某段時間參與過他的創業計劃,也許是陪著他走過一段路。但據李申 說,敢休學喊出“all in”的同齡大學生,還沒有出現。如今,李申仍在幫助母校北京電影學院運營微信和微博。4年來,運營學校官微從勤工助學崗位成為李申的技能和公司的業務。

  李申說,他在運營方面的能力和北京電影學院給他的實踐機會密不可分。電影學院的官方微博在他手里運營了四年,犯了不少錯誤,給宣傳部老師惹了不少麻煩,但也培養了他。

  曉霞介紹稱,他今天的任務多加了一項,就是管理桃李幫的官微。下面是他從李申那里學到的小技巧:當你要@一個人,微博名輸入完成之后,要敲一個 空格,不然系統會將后面跟著的標點之前的文字默認為微博名的一部分。當插入一個網址,要在前后敲一個空格,否則前后內容也會變成超鏈接的一部分。沒有對夢 想的高談闊論,這個與他一般大的男孩似乎更在意細節和執行。

  種子輪的企業清閑嗎?創始人李申回應,確實沒大家想象的那么忙碌。路演,見投資人的機會并非每天都有。圍在一起聊怎么顛覆行業也總有激情退散的 時間節點。創業一年,李申修正了自己項目的發力點,并且開始接一些運營類的“活兒”,這既是為企業繼續經營找“飯票”,也是在積累標準化運營人才職前培訓 的經驗。目前的現實是,資本寒冬雖然還沒有外界傳的那么邪乎,但他參加路演確實比夏天那會兒少了,更專注于產品和業務。從春到秋,中關村從來不缺野心勃勃 的人,但每次見投資人,卻都是一個讓人興奮也失落的輪回。

  李回憶稱,一開始看到媒體天天報道誰融到了多少錢,估值多少億,自然也想去融一把試試。后來發現資本不是像媒體報道的那么容易,像撒錢似的,它有很嚴格的流程,很審慎地去做一筆投資。他們就指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李申告訴記者,最早是對團隊的不認同,團隊當時除了他從學校畢業以外,其他都還是在校學生,不能勝任全職地創業;第二是商業模式,當時他們想延 續之前的職前培訓“Pre職場”,但大家都說做教育很辛苦又做不大,方向也不被認同。后來他想做真正有一些互聯網的思維的商業模式,免費招聘,從常態化 的、一年四季都需要的點去切入。

  曉霞介紹稱,今天在公司聊到了主要業務——向志向互聯網運營領域的菜鳥提供收費的培訓課程。但問題來了,誰來負責做培訓呢?李申自問自答:請大 牛,一是外聘,但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二是請來了,他比我厲害,創始人需要更厲害才能吸引到。請一個沒名氣的人,誰會付錢來聽呢?所以李申想,不如自己 通過實踐案例研發課程開講。李申說,去年還未休學時就已經有上百名學員聽過他的運營類課程,實現了還不錯的應收。

  大學生創業,項目“落地”是瓶頸?記者對話創始人李申時發現,他面臨的問題其實是共性的。首先,大學生對創業毫無經驗,如何對內對外成為一個 “管理者”?其次,種子輪企業創業項目,除了“點子”以外幾乎都是一窮二白,需要懂技術的人做出“產品”。這輪app、O2O的創業潮已經把中關村配套技 術團隊價格抄到了月薪2W起,受制于技術的種子期企業多如牛毛。談到這些糟心事,幫主說的掏心掏肺。

  李申回憶道,6月份時找過一個在初創期的技術團隊,當時用了一個新技術,但很多經驗不足,工程一再延期,東西拿不出來。后來技術的 Fellowplus以早期技術入股的方式提供產品、技術及天使輪的投融資支持。真正的產品是從10月份開始設計、開發,預計可能要等到12月了。

  想法很多,人很少、錢更少,所以我們才把這樣的創業企業稱作“種子”。從“種子”越入下一階段“天使”,李申們還需要,找到靠譜的技術,招到踏實的人才,做出一份被投資人問不倒的商業計劃。他們也許不夠成熟,但足夠年輕,足夠急迫,經得起犯錯,卻等不了蹉跎:

  李申說,創業,就是要經過一條湍急的河流。你的游泳能力有多高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水流湍急。更重要的是,對面有一座寶庫,誰敢游過去,誰能想辦法過去。

  中關村有個“21歲現象”:很多學生大三時就開始休學創業,在擁擠的創業大街,侃侃而談的也多是些“90后”。雖然事實上,這 些企業中多半不再有機會進軍下一階段“天使輪”,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諸多政策扶持下,他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夢想的“種子”也有了更多收獲的希 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