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關村管委會編制的《2015中關村創業報告》近日出爐。報告顯示,創業企業平均收入在2014年增長近四成,超過六成的創業者為“實現自我”而創業。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北京,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進入根深葉茂、內生增長的雙創新階段。
創業企業平均收入增長近4成
報告顯示,根據2014年中關村管委會統計的2063家創業企業樣本數據,2014年中關村創業企業實現收入3977億元,平均每家創業企業實現收入 1.9億元,相比2013年的平均每家創業企業收入1.4億元增長了38.2%。這2063家樣本創業企業2014年共實現利潤總額228.3億元,企業 利潤率為5.7%。對尚處創業初期階段、努力站穩腳跟的創業企業來說,這樣的“吸金”能力已十分可貴。
根據中關村在全市49家創業孵化器在孵企業的調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成為創業企業中占比最大、增速最快的領域,“高精尖”成為中關村企業營收增長的關鍵領域。
近7成人創業為實現自我價值
“瞎折騰有什么好的,不務正業,那些進不了好單位的人才出去單干呢。”二三十年前,一些青年人擇業前或許曾面臨這樣的勸阻。如今,這樣的觀念早已腐朽陳舊。
報告顯示,在關于創業原因的多項選擇調研中,因“就業困難”而選擇創業的比例逐年下降,將其納入自己創業原因的人僅占7.2%,相比前一年統計時的13.1%降了近6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中關村創業者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創業的比例高達67.5%。在“實現自我價值”、“遇到好的項目機會”前兩大創業原因之外, “大公司內部發展限制”成為了中關村創業者創業的第三大原因。“因大公司內部發展限制而創業的,2014年所占比例為31.8%,比2013年的30%上 升了大約2個百分點,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大公司離職創業升溫、創新創業持續活躍的態勢。”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解釋。
創業生態捧熱“長板理論”
“木桶短板理論”曾在全球風靡數十年。而最近兩年,在中關村,與之針鋒相對的“長板理論”才是擁躉者最多的商業原則。你并不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面面俱到的“超人”,只要在某個方面有特殊才能,就能在創業服務的多方助力下成就一番事業。
創業報告發現,“創始人+合伙人”模式也成了中關村創業生態中以“長板”補齊“短板”的一個重要方式。以創業5年便成長為移動互聯網領軍企業的小米公司為 例,除雷軍之外,6位聯合創始人各有所長:移動搜索與服務方面的林斌、手機操作系統的黎萬強、硬件方面的周光平、軟件工程方面的黃江吉、硬件工業設計方面 的劉德、機器人方面的洪峰。報告分析,正是創始人團隊的合作互補,幫助小米迅速構建了“軟件+硬件+互聯網”的產品模式并成為國內手機行業的后起之秀。
在中關村,像小米這樣通過“創始人+合伙人”模式,用互補性團隊彌補個人短板,通過資源互補帶動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創業資源集聚而獲得成功的公司數不 勝數。2015年7月IT桔子的數據顯示,對2134位創業者的問卷調查顯示,82.29%被訪者的創業團隊擁有合伙人。其中,近60%的團隊簽署了合伙 人股權分配協議,通過股權、期權激勵的方式齊聚英才,上演一部部精彩的《中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