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電子大賣場的印記正在消退,“雙創”正在成為中關村的“新名片”。毫無疑問,海淀西大街,這條不足200米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坐標中心。火熱的投資熱情和涌動的創業孵化器同樣在向北延伸——上地的創業園和咖啡館擠滿了創業者鮮活的面孔,這里已經并且還在孕育著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從創業大街到上地,外賣小哥忙碌的身影,寫字樓飛漲的租金,都在為中關村的新符號涂抹色彩。
咖啡冷了嗎?
你好,創業大街
不足200米長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塞滿了五湖四海的創業者,那些創業明星故事激勵著他們。
3月的車庫咖啡已經恢復了滿員的狀態,這里仿佛置身大學自習室和網吧的混合空間,一水兒的長寬桌擺著,插線板從室內天花板上垂落下來。年輕的面孔是主力軍,他們幾乎人手一臺電腦,有的在安靜地做事,有的在談笑風生。
“從2014年6月開街,從最初的10家機構到如今的 40家,創業大街已經形成完整的創業生態圈,創業機構、創業者/團隊、小微企業在這里都能快速找到資源。”海置科創董事長姚宏波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種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僅一年半時間,卻展現出超大的能量:入駐40家海內外創業服務機構、700多個入孵創業團隊、2500多家合作投資機構,融資額達18.75億元人民幣。在這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夜成名的故事。
在姚宏波看來,這條街正形成一種創業文化。“這條街既是一條商業街,也是示范街,我們更看重的是它是創業文化街。它的精髓是鼓勵創新的精神。”
誰說咖啡涼了!
在一杯咖啡、一個創業機會的誘惑下,創業咖啡儼然成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重要符號。
上月底,一個莫須有的“倒閉”帽子扣下來,讓拓荒族咖啡經受了一場無妄之災。拓荒族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仍然正常營業,并且正在計劃引入商務代理業務。不過,該事件引發了業界關于資本寒冬下“咖啡冷了”的熱烈討論。
事實上,創業大街的咖啡館日益枝繁葉茂,甚至有了更多的爭奇斗艷。創業大街最北邊的“投資家”咖啡館,據說是一幫域名投資者搞起來的。財大氣粗的京東JD+奶茶館人氣十足。主打文藝范的言幾又,主體是書店,兼賣各種酷玩,附帶一個咖啡館。3W咖啡沒有放棄互聯網的圈子,還衍生出深耕互聯網公司招聘的領軍企業拉勾網。許單單表示他們曾一度忽視了咖啡,后來吸取教訓,重新做好了咖啡。
在姚宏波看來,咖啡不存在涼熱的問題。創業大街從最初的熱捧到大家逐漸更懂這件事,肯定是有過程的。在他看來,不管是政府,運營方,還是投資者,創業者,現在都明白自己該怎么做。“項目對接更佳精準,它形成的產值和效果比原先撒網式的更好。”
在他看來,中關村現在的名片是創新驅動發展。中關村正在成為一個創新的高地。
他們眼里的中關村變遷標
第六次創業的中關村土著:
喜歡這里的氛圍,很美式,很開放
在車庫咖啡見到關毅然時,他正在電腦前碼字。跟其他的桌子不同,“課余時光”的標牌很醒目地豎起。作為一個常駐團隊,關毅然進入車庫剛剛3個月時間,對他來說這是新鮮而充實的一段時光。
創業的沃土很多,為什么會選擇在車庫咖啡。“我是中關村土著民。”關毅然從小學開始便在這一帶廝混。“我上小學的時候,中關村一小后面是一片特別爛的斜街。”有時候,他會穿過賣盜版盤的小店到圖書城附近的小餐館覓食。中學時候正值中關村賣場興起,四通、中海、海龍都是關毅然的樂園,每天放學后就在這里逛,慢慢成了電腦高手,沒少幫同學攢電腦,現在在科貿還有自己的柜臺。“攢電腦剛開始很賺錢,現在連科貿都很少有DIY了,大家都轉向企業服務。”
如今中關村賣場在向創業創新中心轉型,對這片土地有著獨特情結的關毅然,在創業風口上也回到中關村再次起航。
跟其他創業者一樣,每天一早關毅然會出現在車庫咖啡,他的工作很龐雜——開發產品,洽談合作。在這個開放的空間里,還要經常被靠譜和不靠譜的人“打擾”。
“喜歡這里的氛圍,很美式,很開放。”這算是關毅然第六次創業,從大學畢業開始他就不停折騰,這一次他把目標放在教育行業。經常會有人靠上來聊天,這位1986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兒已經能相當熟練且沉穩地應對。
其實,五年前他就來過車庫咖啡,當時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還是海淀圖書城,車庫是最早的一家咖啡館。
“二手挖掘機”的傳奇故事依然在這里流傳,但隨便一個項目就能拿錢的火爆已經過去。關毅然對于融資顯得很保守。“錢只是一類資源,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關毅然表示,不會拿不成型的項目來騙投資人的錢。“我們很快就會盈利。”
課余時光是一個面向大學生的服務平臺,關毅然和他的團隊希望能為學生們帶來快樂和成長,獲得綜合能力和自我價值的提高,甚至協助和推動國內教育體制改革。
3W咖啡創始人許單單:
創業咖啡溫度正相宜
見許單單一面很難,這位3W咖啡的創始人在中關村創業的6年里,已經從一個互聯網分析師變身互聯網圈的風云人物。
“2011年3W咖啡館在北京成立,當時由于經營不利,我們曾經一度遇到斷水斷電的窘境。與那時候相比,現在的3W在各方面都超出預期。”回憶起當年創立3W咖啡時,許單單感觸良多。3W咖啡館誕生在立方庭大廈,2013年才搬到現在的位置,面積從之前的200平方米擴張到2000平方米。
在許單單看來,自1990年代以來,中關村就是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創業者心中的理想地,這里聚集著互聯網行業的人才、資本、政策等優勢資源。最初3W希望為互聯網人士提供一個線下交流溝通的場所,因此中關村是最合適的選址。
而隨著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其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創業生態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人和創業團隊,3W也順勢進入。在中關村業態的快速迭代升級中,3W踏準了節奏。
現在的3W已不僅僅是一家咖啡館,它還涵蓋了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創業培訓等業務,并且走出了中關村。3W孵化的“拉勾網”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垂直招聘平臺。2015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視察中關村創業大街時,專門來到3W咖啡參觀。
在雙創的政策紅利大潮中,各地創業咖啡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創業咖啡是否涼了”的話題引起業界討論。“我并不這樣認為。”許單單表示,春節后上班至今,3W咖啡館平均每天訂單數為200至250單,每天下午1點到4點,客座率常常接近100%。“有一些創業咖啡館倒掉了,但這正是行業自我優化的良性體現。”
“對于創業,我最深的感受是:沒有對錯,只有節奏。”許單單總結說,第一步像瞎子走路,不斷摸索、探方向;第二步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第三步像孕婦難產,痛苦做抉擇;第四步像驢友口渴,創業融資只求快,不求多;第五步像張三豐打拳,更多的是在平衡各方面資源。他告誡創業者們,創業是個艱苦的過程,創業成功是低概率事件,不要輕易開始,也不要輕易放棄。
這些年,目睹中關村的巨變,海龍、e世界等大賣場改頭換面,海淀圖書大街升級為創業大街,許單單說,“我希望未來的中關村是智能的、人性的、經濟的、理想的。”
上地故事1
老牌餐飲店的“新算盤”
“要發票的、點特級羊肉的多起來了”
周四晚上9點,馬連洼北路的餐飲一條街依舊燈火通明。王小寶停好車,招呼一波朋友進入涮肉館。炭火鍋冒出的熱氣讓玻璃結了一層朦朧的膜,窗外長達幾百米的街道上,有剛剛下班的年輕人一邊舉著電話一邊輕車熟路地朝心儀的餐廳走去。
在寸土寸金的上地,找到一些像樣的飯館并不容易。新派餐館雖然裝修豪華,但菜品價格往往比“城里還貴”,口味也“馬馬虎虎”;價格平易近人的小館子,“請客時又覺得沒面兒”。2007年,王小寶的父母動了在北京開飯館的念頭。“那會兒我們家經濟條件一般,還有兩個準備結婚買房的兒子,開飯館純粹是為了謀生。”王小寶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在選擇什么菜系上,家里人還很是討論了一番,最終否定了“不上檔次”的餃子館和“廚師手藝占很大不確定性”的魯菜館。相比之下,涮羊肉就簡單很多,只要保證原材料的品質就好了,而且能夠適合北方大部分人的口味。
“2007年這邊兒還是城鄉結合部,馬路都不寬,還有些破舊,軟件園里已經入駐了一些企業,但是遠遠沒有現在的規模。”可在王小寶父母眼中,這條街卻恰好是價值洼地:馬路對面就是菊園小區,住著不少居民;不遠處就是軟件園,也能吸引在附近上班的人來吃。再加上奧運會馬上要開,上地的發展速度也更加迅猛。所有的土路、窄路全部修成了交通主干道,原來的村子能拆的也都拆了,新的軟件園拔地而起。王小寶覺得,家里的好日子該來了。
可沒想到競爭就在身邊,另一家名為“陽坊勝利”的涮羊肉店幾乎同時開張。一場比拼在所難免,香菜、辣椒油不收費,吃飯就送飲料。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陽坊大都”成功收購了旁邊的“陽坊勝利”。與此同時,軟件園里入住的企業也越來越多:聯想、百度、甲骨文等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上地,這些大企業的員工也成為了店里忠實的消費者。
變化也在一點一滴中發生,飯點時停車場的車越來越多,因為相比住在附近的小區居民來說,軟件園里的人更愛開車出來吃飯。吃完飯主動要求開發票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對于送不送飲料,香菜免不免費卻沒有什么人關心了。打包剩菜的少了,點特級羊肉的多了起來。孤零零的小飯館連接成了餐飲一條街,不下四五十家飯店吸引著不同口味的食客,可門臉更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客人們聊天的內容從家長里短變成了投資收購,新的競爭對手也出現了。
“旁邊那家新開的烤串店生意特紅火,沙發軟座,放著音樂,能夠讓互聯網公司的‘加班狗’在一天的辛苦工作中得到釋放。我們這店要是再裝修,也得學點互聯網思維,要不然該被年輕人拋棄了。”王小寶說。
上地故事2
“老上地”的小情懷
“一眨眼房價就沖刺10萬了,可老松樹還在呢”
“春節剛過 ,人全回來了,遛狗的地方又沒了。”媒體從業者趙剛住在上地30年了,是個不折不扣的“老上地”。在二環上班的他不得不每天“逆著人流”擠在13號地鐵線上,或是堵在G7的進城入口。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他的思緒回到了當年那片清凈的土地。
“上地變化太快了,我的小學、中學都改名了,小平房變成了大高樓,從一個年級一個班變成了擴招了好幾倍家長還不滿意。”趙剛說,上地的發展其實經歷了幾個里程碑。1990年代初,上地這片連公交車都沒有,離上地最近的是終點站為北京體育大學的365路。車站旁總是密密麻麻停滿自行車,住在上地的都是下了公交再騎自行車回家。后來,因為住在上地的人越來越多,365路延長,途經上地。上地也成了科技大公司的生產制造基地,包括聯想、華為等大公司紛紛入駐,還有不少外企的研發中心也在這里落戶。
又過了幾年,以百度為代表的國內科技公司開始在上地扎根,上地的成長速度明顯加快,大批年輕白領為了上班方便開始租房、買房,掀起了一輪購房小高潮。到了2003年,地鐵13號線上地段通車,大大方便了上地與城里的交通。6年前,上地環島拆了,變成了平交路口,想以此緩解堵車難題,可交通建設的速度還是跟不上人口聚集的速度。
如今的上地讓趙剛有諸多不滿意:便道上人擠人,連遛狗的地方都沒有。馬路上車挨車,找個停車位得繞好幾圈。雖然房價越來越高,父母九幾年分得的在上地東里的福利房莫名其妙地沖刺10萬/平方米的天價,成為了著名的“雙學區”房,可家里想找個像樣的吃飯的地兒不是要去已經吃膩的華聯商廈,就得開車去更遠的清河五彩城。
可上地終究還是“富裕”了,這種富裕體現在越長越高的房價,越來越寬的馬路,越來越多的企業總部,以及口音越來越復雜的“上地移民”身上。
“地鐵帶動人進來,科技帶動區域發展起來。”趙剛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想去找清靜、找回憶的時候,他就會去上地佳園,看看院里那兩棵上百年的老松樹。“小時候覺得這兩棵樹是上地最高的地標,如今周圍的房子越蓋越高,它們卻好像不長了。”趙剛的眼神稍微有些落寞。
上地故事3
外賣小哥的小“誤解”
“互聯網公司的人都很‘懶’,特別不愛下樓”
“來訂單了。”上午10:30,山東菏澤小伙王亞寧掏出手機、戴好頭盔,電動車嗖的一下就沒影了。20分鐘后,他拎著一份外賣匆匆跑進彩虹大廈,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
王亞寧是一名百度外賣小哥,顏值頗高,有韓國“歐巴”的感覺。去年年底在北京最冷的時候,他成了一名百度外賣騎士,幾個月風里來雨里去的日子,在他眼中卻是“苦點也掙錢”。
王亞寧在老家學的是廚師,前幾年在上海的餐館工作。“每天工作時間特別長,沒有自己的時間。”剛來北京,王亞寧也是一頭霧水,在朋友的介紹下送起了外賣。“我覺得這個工作時間自由,還掙得多,挺適合我的。”王亞寧負責的區域包括百度大廈、八維學院,還有上地五街、六街、七街。一個月休息兩天,平均每個月能掙七八千,春節時能掙小1萬。
在上地、西二旗這片地區,身著各色服裝的外賣小哥是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一到飯點兒,這些騎士便穿梭于各大寫字樓和餐廳之間。他們對每個大廈的大堂都無比熟悉,在等候戴著工牌的小白領接過飯盒的幾分鐘內,他們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送完一份,又得腳下生風地趕往下一個大廈。
其實,聚集在上地的高科技公司的食堂往往非常高大上,各色檔口一應俱全,價格適中,品質也不錯,可外賣文化卻依然流行。“主要還是人太多,有去食堂排隊的工夫還不如提前叫個餐。”王亞寧說,互聯網公司的人都很“懶”,特別不愛下樓。“幾乎每天下午軟件園的星巴克都有不少訂單。其實有等的工夫自己下樓買一杯都喝完了。”跟盒飯不同,咖啡特別容易灑,但點咖啡的量往往還都很大,王亞寧的包里就準備著泡沫固定住咖啡,再放在電動車后座的箱子內。“后來我才知道,他們不是懶,是忙得沒時間下樓。可對我們來說,多送一份就多掙一份的錢,各取所需。”王亞寧說。
如今,王亞寧還住在正白旗附近的民房內,每個月房租600塊,算上吃飯,每個月還能攢下不少錢。說起他的夢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先辛苦干幾年,多送幾份外賣,娶個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