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從中關村攢機器到領導400人創業 金蛋理財鄧巍不灑雞湯灑熱血

日期:2016-04-23  來源:搜狐公眾平臺
[字體: ]

一個月前鄧巍去滑雪,在雪道上不小心被后面撞過來的陌生滑雪者誤傷。由于滑雪板沒有脫落直接導致小腿扭傷至骨折,代價就是小腿里多了一塊鋼板八顆鋼釘。這是擁有十年滑雪經驗的他第一次受傷,卻把這件事描述云淡風輕,并歸于一次巧合式的意外。

  他承認自己沒有覺得遇上這事兒有多倒霉,反而覺得很幸運,“這肯定躲過了一個其他的災”。

  鄧巍今年42歲,曾任新浪集團新浪育兒商城總經理,后來又經歷過三次創業,而金蛋理財是他第四次創業的項目。無論是做職業經理人還是自己創業,他都保持著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的習慣。

  奇怪的是,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他卻從來沒有過“壓力特別大”之類的感受,也從來不去刻意尋求解壓的方式,因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始終相信,人生就是開心和不開心串起來的日子。

  

  (接受小腿手術后的鄧巍↑)

  五年創業四次,兩次“被轉折”

  大學畢業后,學習計算機專業的鄧巍在中關村組裝電腦。那時候個人計算機剛剛進入人們的生活,很多人買不起一整套的名牌電腦,就會選擇去中關村淘“兼容機”,鄧巍還戲稱自己是攢機器的。

  或許骨子里天生就有不安分的基因,1999年,鄧巍毫不猶豫地來到英國,一邊攻讀計算機碩士一邊希望尋求新的事業發展。但在英國讀書的兩三年間里,鄧巍的心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那里慢節奏的生活工作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他也變得更加平和,不再急功近利,所以最終還是回國另謀發展。

  回國后的鄧巍一開始在新浪集團做品牌總監和商務總監,不久垂直電商在國內興起,例如紅孩子這樣的母嬰電商大火,新浪開始嘗試在育兒商城上布局,但由于2008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該項目終結。

  離開新浪后,鄧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創業生涯。

  2011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曾經的一位新浪同事找到鄧巍,希望能一起組建一支團隊。 他們瞄準了云儲存工具型產品,開發了一款名為“消息速遞”的APP,上線幾天就登上了APP Store 排行榜第一名。然而好景不長,很快,360推出了類似的產品,微信也開設了文件傳輸功能,這使得鄧巍不得不放手第一次創業的項目。

  2013年網絡視頻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鄧巍也被各種視頻軟件深深吸引了,恰逢智能電視與智能電視盒子的出現,讓鄧巍嗅到一絲商機。并且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鄧巍意識到在手機上觀看視頻的體驗并不好,如果只守著電腦看也很累,于是他想把視頻節目搬到電視上來,而在當時這也恰恰是大多數視頻用戶的需求。于是鄧巍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款適用于電視盒子的安卓應用軟件——萬花筒視頻。但是沒過多久,鄧巍和他的團隊又遇到了困難,這一次是廣電總局直接下發了限制此類應用的文件,原本還未進入盈利階段的萬花筒視頻一直依靠VC的扶持而迭代發展,這樣一來直接被逼入了死胡同。

  轉年,鄧巍機緣巧合地遇到了趣分期創始人羅敏,他們在聊天過程中一拍即合。趣分期擅長線下的經營管理,而鄧巍的團隊熟悉互聯網的玩法,兩家公司愉快地合并了。

  2014年底,羅敏提出他們應該做一個資金端的產品,就這樣金蛋理財誕生了。當時金蛋理財只有鄧巍一人,陪伴他的是四張辦公桌。

  一路走來,經濟危機、市場飽和、政策干預,困難全都讓鄧巍趕上了。正是因為經歷了重重磨難,讓鄧巍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鄧巍直言,金蛋理財在創建企業文化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功夫,而說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又不得不提起金蛋理財的一號員工、現任人力資源負責人“佳姐”。

  

  (左二為鄧巍,中間女生為趙智佳↑)

  死磕三天30多個小時,挖來金蛋一號員工

  “佳姐”原名趙智佳,也是京東金融的前40人之一。一開始她對金蛋理財是拒絕的,因為按照當時的想法,“非螞蟻金服和騰訊的前海銀行不去”。然而在HR的電話和短信輪番轟炸下,出于尊重她還是答應與鄧巍見一面。誰料在短暫的交談過后,鄧巍提出帶她一起見投資人的邀請,她想這是一個考察老板性格與做事風格的好機會。

  就這樣,由于他們去見投資人的路上嚴重堵車,給了鄧巍更多爭取人才的時間。那一晚鄧巍與投資人聊到凌晨4點,也給了趙智佳從側面了解鄧巍的機會。隨后的三天里,鄧巍每天都會給趙智佳打電話,講述自己對金蛋理財的看法與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趙智佳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她希望能從“老板對公司人力的重視程度”和“是否能包容不同的聲音”兩個層面去進一步了解鄧巍。

  三天的時間,30多個小時,鄧巍從許多細節上凸顯出的個人魅力與對事業的執著打動了趙智佳,促使她在內心深處覺得“這個老大值得跟”。最終趙智佳加入金蛋理財,變成了今天400多名員工口中的“佳姐”。

  趙智佳曾經問過鄧巍,為什么早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他還要這么拼命,鄧巍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能讓跟著我的一群兄弟在北京買房,買一輛車,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這就是我人生中特別想要的一部分。”

  回想起這些過往,趙智佳還是被鄧巍對人才的渴望和事業的執著深深感動著,他總說“最初的十個人決定了公司的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據趙智佳回憶,鄧巍從來不對員工許諾,從來不畫餅,還從來不對員工們發脾氣,并且從不指使員工為自己服務。他總是白天在公司外面忙事情,晚上回到公司就自己叫一碗面吃,因為他知道員工也都很忙,不好意思去打擾別人。

  

  (鄧巍與佳姐唯一的合影↑)

  輕家庭重事業,他是一個沒有資格生病的人

  對員工從不發脾氣的鄧巍,在公司里唯獨對兩個人要求非常苛刻,一個是趙智佳另一個就是他自己。

  在趙智佳發燒39度希望請假的一次,鄧巍說:“佳姐,這個公司只有你和我沒有生病的資格。”

  確實,我們看到了腿傷未好、走路有些吃力的鄧巍在公司忙前忙后。

  對于創業的感悟,鄧巍并沒有雞湯能給大家分享。他認為人生并非是自我的選擇,努力的團隊很多,但也未必都會成功,努力只是創業成功路上的必要條件但離充分條件還差很遠,很多事情還是要靠機緣。

  這些年,他的心中也有遺憾,但潛意識里的不甘心和內心深處想做一番事業的想法,驅動著他一次次堅持。

  要說在他創業過程中還有更重要的因素,那這一項因素則是他的太太。與太太相戀的19年里,兩人彼此都很忙,但回到家他們會溝通很多,會聊公司的人和事,以此試圖去理解對方的工作。

  鄧巍承認,自己確實是一個非常“輕家庭”的人,更令人吃驚的是他與太太都是丁克一族。他豪邁的表示,自己沒有孩子,賺錢的最后結果也是做公益或者捐給國家,對自身來講沒有利益可言,賺再多的錢也是回饋社會。

  鄧巍身上也許沒有什么勵志的故事,他也總是把自己的經歷歸于機緣巧合,但正是他這一杯區別于雞湯的老酒,讓人們無法喝完就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