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
2013年,北京中關村,專注醫藥技術研發的王銓和他的團隊,苦于尋找一個承接產業外移的地區;
2014年,青海中關村,一座在荒野田疇上誕生的青海“硅谷”,正在敞開大門迎接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的到來;
2015年,經過多次磨合,王銓和青海中關村“情投意合”,這只來自北京的“金鳳凰”,終于在柳灣這塊土地上扎了根。
●千里迢迢尋“婆家”
王銓出生在西寧,大學畢業后,他留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并成立公司,專注于醫藥行業技術研究、開發和打包外售。他的團隊人不多,但各個都有“十八般武藝”,他們聚力于“大健康”產業,開展人體組織修復、人工腦膜、人工骨等技術的研發,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型企業。
目前市場上,藥品行業從剛需向健康保養需求轉變的大環境,原本還讓王銓和他的團隊自信滿滿,認為單純的技術研發會很“吃香”。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正當他們準備一頭扎進醫藥行業研發領域做到底的時候,敏銳的王銓發現了問題。“技術很值錢是一回事,但目前技術價值沒有辦法通過交易直接體現,市場上研發、生產、銷售的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目前許多純技術型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王銓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新的醫藥產品被開發出來投入市場,獲利1000萬,這其中,技術型企業獲得的技術交易費或許只有100萬,而剩余900萬的利潤,全部被生產商和銷售商瓜分,長此以往,純技術型企業發展便會遇到瓶頸。“那就拓展產業,除了做研發,我們也開始做生產和銷售!”王銓想到了拓展產業,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北京中關村基地作為中國高科技自主創新的發源地,為研發企業創造了足夠大的空間,但在園區內發展一個產業卻很難實現。
單純的技術型企業無法獲得長足發展,可是產業外移應該投向哪里?2014年開始,王銓著手為他的企業尋找能夠承接產業外移的合適“婆家”。
眾創空間一樓
●眾里尋他最心儀
“候鳥”準備回家了。2013年,王銓第一次聽到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名字,這個有著家鄉味道的名字,立即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將這個年輕的園區納入了自己考察的名單。
“‘綠色、低碳、聚集、循環’的產業定位,‘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的完整創新創業生態鏈,打造海東市乃至青海省的‘人才集聚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企業孵化基地’”……青海中關村基地的這些關鍵詞,都和王銓的理念不謀而合。
“國家整體產業環境都處在去產能的轉型期,其他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大產能企業,或許會經歷轉型期的陣痛,但我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只要選好了土壤,‘大健康’產業一定可以生根發芽,結出碩果。”王銓說。
哪里才是合適的土壤?2014年開始,他往返兩地,跑遍西寧周邊的各個園區,逐一進行考察。作為產業轉移后的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制藥企業,王銓很關注排污問題,如果園區的環保設配不完善,將直接影響企業的長久發展。“企業入駐后,污水怎么排?今后是否有擴建空間?能否為初始創業團隊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創業平臺?”這些問題的背后,每個園區給出的答案不一。“有些園區規劃滯后,沒有完善的排污設備,園區工業污水直接進管網,這顯然不是長久之策;有些園區理念落后,只注重招商,忽視硬件設備的完善,竟建議我將污水排放到園區后面的渠里……”得到這些答案,王銓很無奈,這些發展“土壤”,顯然不是他要找的。
隨后,他將目光鎖定在位于海東工業園區內的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作為中關村國家示范區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個輻射基地,他相信“強將手下無弱兵”。果不其然,一番考察后,他心中的顧慮逐一被消除。
在他看來,從建園之初,青海中關村就在發展理念上具有前瞻性,繼承了北京中關村的先進“基因”。他了解到,青海中關村在空間規劃上堅持“環保、科技、循環”的理念,已經建成了高標準污水處理站、固體廢棄物處理場等環保設施,并對入駐企業實施嚴格的環保管控,基地內實現了廢水、廢氣零排放。這對王銓來說是個重大利好的消息。
“園區基礎設施特別是排污設備設計超前、標準高,作為企業,入駐風險就小了,我不用擔心企業入駐后會因環保問題,時不時面臨整改、停產的問題,這讓我對來這里投資很放心。”王銓說。
吸引他的不只這一點。青海中關村基地打造了“眾創—孵化—加速—產業化”的完整創新創業鏈條,建設了1000平方米、提供102個工位的眾創空間“海東驛站”,以零收費的方式為初始創業團隊提供一個包括工作、社交、洽談和重大事項發布多種功能的低成本、便利化創業平臺。此外,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孵化器大樓海東科技創業大廈,整合精準、高效的創業扶持資源,服務小微企業迅速發展;建設了6棟14個單體、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作為企業加速器,為創業企業迅速實現規模生產提供便捷化、低成本的環境支撐;還為入駐企業提供“私人定制”的金融資源對接服務,整合了超過兩萬畝工業用地作為產業化項目落地載體……
2015年,王銓的企業順利入駐青海中關村中小企業園,園區承諾的房租減免、創業環境優化等諸多利好政策一一兌現。2016年一年時間里,他安心投入員工培訓、廠房建設的工作中。
海東科技園夜景
●百名創客齊聚首
和王銓一樣,如今,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了許多創業者們心儀的“聯姻對象”。
“當時就想一定要在這里發展,這里條件太好了。”青海百能公司董事長陸克回憶創業歷程時說,“這里是孵化器的集群,不僅有很多創客集中在這邊,還有不少互聯網精英環繞,資源非常豐富。”
據海東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李陽介紹,目前,青海中關村累計入駐企業152家,吸引160多家知名創業服務機構,已完成企業融資和大學生創業項目融資68家,融資額6200萬元。目前,入駐企業中已有博士30人,碩士50人,本科150人,涌現了以陸克、賈利民、陳東立、許志敏為代表的一批產業領軍人物,入駐企業已申請各類專利202項,授權103項。
“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只要有慕名而來的創業者,我們就能根據其商業計劃書將他推薦至相應的創業孵化器。”海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蘇鏵燁說。
如今,走進海東科技園,干凈整潔的辦公區、滿眼的花香和綠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步其中,一個集聚創新、創業、創客、創投“四創”聯動的新園區格外顯眼,樓內孵化器一家接著一家。在這里,每棟樓都是互聯互通的,而且功能分區清晰,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年輕創客們步履匆匆。
今年5月,在政府的積極宣傳推介下,王銓帶著他在青海中關村里生產出的首批“牦牛膠原蛋白小分子肽凍干粉”參加在天津舉辦的“津洽會”,并成功與中美商會達成意向性協議,計劃將產品出口至中東地區。而對于即將在青洽會上的這次亮相,他更是充滿期待。
如今的青海中關村,正在成為青海特色資源的開拓者、返鄉創業者夢想的承載者、先進科技引入的試驗田、政府自我革新的先鋒隊,這里也必將成為越來越多創客們最中意的選擇!
園區水系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