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133家全球知名軌道交通龍頭企業落戶中關村豐臺園

日期:2017-06-24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從7735公里到2萬多公里,我國高鐵2012年以來運營里程翻了近兩倍;一度被國外企業壟斷的高鐵列控系統等核心技術拿到了進軍海外市場的“通行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條全自動運行系統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今年年底將正式開通試運營……這些核心技術的研發,都發生在豐臺。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賦予北京“四個中心”,“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北京新的定位之一。

  中關村豐臺園聚集了知名軌道交通企業133家。

  如何打出一手“高大上”的科技牌?

  計劃經濟時代,中鐵、中車等傳統鐵道相關企業就在豐臺布局,利用這一優勢,豐臺區將軌道交通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另一方面,從專業服務、搭建共性平臺、資金支持等多方面提供扶持。

  如今,豐臺區軌道交通產業聚集了中車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通號等全球知名龍頭企業和民營企業133家,從科技研發、產品設計,到軌道施工、場站建設、車輛制造,再到運營調度、場站管理……在軌道交通全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沒有落下。

  與此同時,作為北京市國防和軍隊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區,豐臺建立了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孵化中心、專利萃取眾創平臺,軍用科研技術成果找到了轉化途徑,變得越來越“接地氣兒”。

  豐臺園企業交控科技研發的國內首條無人駕駛地鐵燕房線車輛段檢修庫。

  攻克哈大高鐵最后一道險關

  北起哈爾濱,南抵大連的“哈大高鐵”即將開通前的最后一道險關,江明至今歷歷在目。

  江明所在的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參建了哈大高鐵,負責通信信號系統集成。2012年11月,哈大高鐵進行試運營,當時東北飄起大雪,積雪對高鐵上的測速雷達造成嚴重干擾。“當時列車實際運行時速是300公里左右,雷達測出的速度達到了近330公里/小時。”江明回憶,當時,好幾輛列車都因被誤判列車超速而自動“剎車”,原本對列車進行超速防護的車載設備成為了列車正常運行的阻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列車運行必然受影響。

  由于涉及車載測速測距邏輯的核心代碼都掌握在國外公司手里,當時,工作人員收集了現場試驗數據,向國外公司尋求技術支持。而面對這個從未發生過的情況,國外技術專家也一頭霧水,研討出的幾個方案,不是需要耗費上千小時的驗證周期,就是對設備維護性要求太苛刻。

  “哈大馬上就要開通,按這種方法,問題可能要在半年以后才能解決,那時都到了夏天,天氣完全不同了。”江明覺得無奈。

  外援靠不住,唯有自己頂上。從現場到實驗室,四十多人馬不停蹄工作起來。白天,現場工作人員采集列車運營數據上傳;晚上,研究人員根據數據,對可能影響到測速測距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希望找出對雷達“觸動”最大的因素;在北京,實驗室同步啟動了對仿真環境的升級,模仿列車在冰雪條件下的運行情況。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要保持與歐洲的聯絡,兩地之間有著7小時時差。

  “一個通宵下來就是三四十個小時,白班處于亢奮狀態,連困意都沒有。”對于當時“趕考”一般的場景,江明記憶猶新。在一行人埋頭苦干下,問題終于得到解決,2012年12月1日,這條我國乃至世界上首條新建高寒地區的高速鐵路正式開通。

  從這里研發的技術領跑全國

  從7735公里到2萬多公里,我國高鐵2012年以來運營里程翻了近兩倍。哈大高鐵只是每天穿梭于軌道上的成千上萬輛列車之一,這些快速又靈活的“大家伙”,都需要列控系統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將高鐵比作人體,列控系統就相當于“大腦和中樞神經”,控制著高鐵的一舉一動,但是,這一大核心技術,早期并不掌握在我國企業的手中,這意味著哈大線開通前面臨的問題,隨時可能重演。

  于是,2013年,中國通號在全系統集聚3000多人,組建高鐵C3列控系統、城軌CBTC列控系統等自主化攻關團隊,挨個攻關軟件源代碼、核心零部件、施工工藝技術等難題,3年后,我國高鐵、地鐵全套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裝備得以實現完全自主化、相關產品100%國產化。

  這些技術的研發都在中關村豐臺園進行。在這里誕生的中國高鐵列控核心產品,獲得進入歐盟乃至全球的海外“通行證”;這里研發出的無人駕駛線——北京地鐵燕房線,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條全自動運行系統線路。

  現在,中關村豐臺園已聚集軌道交通企業133家,包括參與建設中國五分之三城市軌道工程、參建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速鐵路的中國中鐵;承建北京站、北京南站、深圳站、拉薩站等200余座大型鐵路站房的中鐵建工;建成開通京津、京滬、武廣、哈大等高速鐵路的中鐵電氣化局等等,是名副其實的“軌道上的科技園”。

  軌道交通全產業鏈“一個不落”

  豐臺園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為何如此迅速?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孫永文介紹,“從歷史的角度,中鐵、中車等傳統鐵道相關的企業,計劃經濟時代就在豐臺布局,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結合這樣的優勢,一方面,園區將軌道交通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對其進行優先的空間分配,另一方面,從專業服務、搭建共性平臺、資金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

  孫永文堅信,科技“硬創新”類的產業想發展,不能僅靠企業單打獨斗,上下游間相互“組團”尤其重要。

  “有些實驗室和大型設備整個產業都要用到,讓某一個企業自建自用,成本太高,也沒有必要,如果政府協調企業將其打造成一個共享的平臺,成本就會降低很多。”在園區內,中國通號建設了世界一流水平的3個綜合實驗室和48個專項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大多對園區內其他企業也開放,園區也會對其實驗進行補貼。

  這樣的模式,提高了大企業實驗設施的利用效能,降低了小企業的成本。在豐臺科技園,這樣的實驗室有上百個。

  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園區也給予不同的幫助。“大企業要發展,必須吸引更多人才,政府要幫助滿足這些高新人才的生活需求;剛創業的小企業資金有限,可能連會計、法務都沒有,孵化器可以提供相關服務。”在這“一攬子”的幫扶政策下,豐臺科技園對軌道交通企業產生莫大吸引力,F在,園區內的企業已經占領了從上游的科技研發、產品設計到下游的工程服務、運營調度等全產業鏈。

  “十二五”期間,中關村豐臺園列入國家、市級軌道交通產業重點布局區域,軌道交通產業中智能控制、電源系統、安全控制、工程施工等領域國內一流的核心技術與相關自主知識產權,都在豐臺區聚集、扎根、開花結果。

  政府搭臺助推軍工技術“接地氣”

  除了軌道交通企業聚集,豐臺還素有“航天城”的美譽,擁有國防科研院所27所,國防科技工業企業12個,是北京市國防和軍隊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國家航天航空和兵器工業的重要科研生產基地。 今年5月,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成功首飛,C919首架機的后機身后段,便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軍民融合的“產物”。

  2009年,306所競標成為C919九大機體結構供應商之一;在隨后的幾年里,306所下屬的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C919副翼鐵鳥試驗件、后機身后段、前段、壁板等研制任務,實現了從航天領域向民用航空領域的跨越。

  作為我國軍工行業重點材料研究單位,306所先后承擔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研制任務,同時,306所還推出了相變調溫水杯、旋壓氣瓶管等創新產品,將高大上的軍工技術用在“接地氣”的民用領域。

  軍方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和服務,需要平臺與契機。2016年開始,豐臺區建設專利萃取眾創平臺,設計出針對閑置專利或技術的產業化途徑。成都理工大學軍工項目“放射性物質檢測”已經在豐臺落地轉化,并獲得社會首輪融資。

  豐臺區還建設了中關村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孵化中心,從事軍民創新技術應用開發和轉化,未來將建設成為國家級國防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工程。

  現在,豐臺區軍民結合產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4,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

  ■ 訪談

  豐臺區副區長、中關村豐臺園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周新春

  推動企業“走出去”,打造融合的國際科技園區

  新京報:豐臺區科技創新環境如何?

  周新春:豐臺區駐區科研院所眾多,有市級以上科研院所69所,其中軍工科研院所是豐臺地區科研院所的主體,共35家,占區內科研院所總數的51%,聚集著國內一流的科研力量,主要從事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高端軍事裝備以及軍事兵器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

  此外,豐臺研發服務平臺多,豐臺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43個,全市排第四;科技企業數量多,達2萬多戶,占豐臺區企業總數的30%;在人才方面,豐臺區作為第二大智力密集區,據不完全統計,在科技園區有2萬科技人員,軍工院所約有3萬名科技人員。

  新京報:在豐臺區建設“首都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工作中,豐臺園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周新春:近年來,中關村提出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豐臺園作為中關村三大集聚區之一,有軍民融合重點企業82家,聚集了海豐通航、北斗航天、威標至遠等一批重點企業,在軍民兩用航空航天、衛星應用、信息技術三個產業板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條,經濟和社會效益初步顯現,2016年實現總收入776億元。

  豐臺園內的中關村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孵化中心,借鑒了國外技術轉移模式,從事軍民創新技術應用開發和轉化,是“軍轉民”、“民參軍”雙向轉化模式的新探索,是國內首個軍地聯合支持建設、面向全國開展服務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

  新京報:未來幾年豐臺園有何規劃?

  周新春:主要是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新興創新集群,突出創新引領作用、構建創新生態體系,落實疏解提升,推動區域協同升級。

  未來幾年是豐臺園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關鍵時期。園區要充分挖掘關鍵核心優勢資源,全面對接其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全力加快軌道交通、應急救援、“兩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打造成為園區核心引領型產業;并著力培育大智造、大服務“兩大”新興創新群集,打造成為園區集群配套型產業。

  此外,豐臺園還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圍繞創新型園區發展定位,加大引進國際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加強國際技術競爭與合作,推動園區企業“走出去”發展,著力打造開放融合的國際科技園區。

  【我眼中這五年】

  1、這五年來發生在你身上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員工江明:最大的變化是有了女兒,今年兩歲半了。生活幸福感更強了,工作時可以想著給她樹立一個好榜樣、累的時候想著有個小姑娘在家等著自己,會更有動力。

  2、你覺得這五年來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

  江明:五年來北京軌道交通發展很迅速,出行更方便了,外出遇到比較堵的情況,我一般坐地鐵。五年前北京軌道交通開通的可能就幾條線,很多地方到不了,現在覆蓋的范圍更廣了,出行很方便。

  3、未來你最期望看到的變化是什么?

  江明:希望中國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在國際上有更大的發言權。

  從軌道交通行業來說,現在我們說的都還是符合歐洲、美國等等的標準,我們的產品要符合人家的標準才能進入海外市場。希望以后能夠用我們自己的標準,“走出去”的過程更加通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