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這個中關村新在哪兒(新時代新氣象 新作為)

日期:2017-12-10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字體: ]

北京出發,京津高速一路向東,一個小時就到北塘。依河傍海,自古得漁鹽漕運之利,用北塘人的話說,渤海西邊、華北東端這片海岸,是天津衛最好的地塊。

天津把這“最好的地塊”拿了出來。2016年11月22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京津冀協同創新有了發力點和橋頭堡。“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 牛鼻子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面朝大海的小小北塘,每天都是新的。

一條新跑道——

“北京中關村有的,這里有;沒有的,這里創”

剛滿一歲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最近有點忙。

11月7日,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明確,以真功夫、下大力氣,做優做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11月16日,天津市企業家工作會議召開,支持創業發展的“津八條”出臺,目標是3年培養百名國際級企業家。京津兩市共同支持科技園發展的“雙八條”措施,落地細則緊鑼密鼓、呼之欲出,政策打通互享,協同力度空前。

11月29日,10個項目集體簽約。“包括中關村智造大街、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落戶園區,都是優中選優,都有示范效應。”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投資促進局局長韓猛說,掛牌整一年,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316家,注冊資本金49億元,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

“整個北塘都攪動起來了!一句話,對表對標,上了新跑道,就得跑出加速度。”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續光說。

新跑道新在哪?

“這里沒有官。說起來我是投資促進局局長,其實就是全天候服務員,手機一天響到晚,每周都要上北京。”韓猛介紹,管委會不設行政級別,副主任以下全員聘任,園區管理充分自主。北京中關村的各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每半個月也會到科技園對接一次。

“我們就是 半月談 談來的,科技園里不都是 高精尖 ,還有我們這樣的傳統行業、老企業。”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負責人高愛林說。

傳統行業痛點來得早,轉型升級困擾城勘人。“一次偶然機會,坐到 半月談 桌邊,一圈都是新興產業。砹立方老總開口說起智能制造、VR技術,我一聽,這不就是我們苦苦找尋的方向嗎?!”

威努特結緣濱海更有意思。今年夏天,這家專注于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的高新技術企業創始人龍國東來到科技園,與韓猛邊走邊聊,不到一刻鐘,龍國東停下腳步:“不用見主任了,我們決定落戶!”

“今天企業最看重的,不再是某項優惠、一點補貼,而是整個環境,是園區管理者的發展理念和對產業的深刻理解。”韓猛感慨。“我們就是要建設一個類中關村的生態系統。北京中關村有的,這里有;沒有的,這里創。”續光說。

不是簡單復制、簡單延伸,而是優勢疊加、優勢集成,短短一年,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兩大產業上初步實現產業聚集。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新共同體,未來將推動中關村223家開放實驗室、濱海新區429家省部級以上研發機構共建共享,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示范和樣板。

跑出加速度——

“其他的事兒都有人管,剩下就是埋頭干、迎頭趕”

每天中午去隔壁北塘文體中心打球,是天津深之藍水下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奇的日常。“和園區年輕人一樣,這里是我減壓充電的場所。不一樣的,這里還是深之藍的中試基地。”

擁有68項專利的深之藍,是國內首家從事全系列水下機器人自主研發、生產、銷售的高科技民營企業。“科技園是深之藍的福地!”劉奇掰著手指一一數來:3月份入駐,立馬享受到房租補貼和裝修補貼;通過科技園平臺,獲得洪泰基金、順為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支持;今年7月,可深潛6329米的“白鯊MAX”榮獲德國紅點大獎;水下助游神器“白鯊MINI”6月份剛發布新品,就收獲4萬臺海外訂單。

“初來乍到,白鯊MINI中試場地有困難,我們急得團團轉。管委會知道了,馬上把文體中心高標準的室內泳池借給我們。中試成功,原本打算去夏威夷拍的廣告片,干脆在泳池搭景完成。”

這個創業團隊的70多名員工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是落戶科技園后招聘的“85后”。根據科技園人才政策,落戶的本科以上人員、歸國留學人員,可連續3年領取租房和生活補貼,享受質優價廉的白領公寓。

“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天津提出,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我們真的很幸運!”深之藍創始人魏建倉說,如今公司產品線越做越寬,越做越有勁。

在科技園,深之藍這樣的中小微企業還有很多。匆匆前行的劉奇、魏建倉們知道,這里有中關村和濱海新區兩大創新示范基地的疊加優勢,有天津高校富集的人才資源,有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產業支撐,在這里“其他的事兒都有人管,剩下就是埋頭干、迎頭趕”。

找到新家了——

“協同發展、創新驅動,也要以人民為中心”

“來我新家看看!”眼前這棟磚紅小樓,是剛裝修好的砹立方(濱海)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基地,也是王勝彪口中的新家。

今年6月落戶科技園前,王勝彪在北京中關村打拼了十多年。如今,他將研發留北京,加速器放天津,家也從北京海淀搬到了濱海。第一眼見到科技園,王勝彪就動了心:100萬平方米辦公樓宇和優質配套,藍天幼兒園落戶,10公里內四五家醫院。兩條地鐵在建,周邊還有高鐵,一個小時京津互通。“在北京,光房租每年就要400萬元,這里成本低、環境好、區位優。我們前不久在雄安新區也設了點,就奔著京津冀協同創新!”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重在做實。協同發展、創新驅動,也要以人民為中心。”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張玉卓介紹,濱海新區刷新理念,瞄準創建繁榮、宜居、智慧新城,科技園人氣大增。

人氣來自底氣。11月7日,天津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鮮明提出“五個現代化天津”奮斗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創新發展、開放包容、民主法治、綠色宜居、文明幸福的現代化大都市。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建設新征程,不是天津一隅之戰。我們就是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念好市場、開放、綠色、創新、人民 五所大學 ,全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堅決打好新時代的平津戰役。”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說。

告別濱海—中關村,遇到了1989年出生的張方。2014年,他所在的致導創新公司誕生在北京中關村,幾年就拿下國內無人機行業首個全系列認證,今年干脆將產品測試、產業化板塊移至天津。

技術服務部經理張方成了新濱海人,妻子周雪跟了過來,公司附近租個兩居室,“終于有了家的感覺!”

渤海之濱,一歲的中關村,充滿潛力,充滿希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