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渤海灣,風勁大潮涌。面朝大海的天津北塘古鎮,正在見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澎湃激蕩。一年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落戶這里。經過京津兩地的共同努力,這里正在成為記錄京津冀協同之變的“代表作”。
成立一年
三百多家企業入駐
冬日的午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天津威努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里,一座智慧城市工控安全攻防演練平臺展示著該公司研發的工控安全產品如何防護“智慧城市”不受網絡攻擊。這是一家來自北京中關村的科技型企業,今年7月份在科技園設立了子公司。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自2016年11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正成為越來越多北京創新型企業的落戶目的地,也正在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新地標”。
由京津兩市共同建立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讓北京中關村的創新動力和天津濱海新區的配套服務“手拉手”。成立一年,園區新增注冊企業已達到316家,注冊資本金達到49億元。聚集了百度(濱海)創新中心、京東(濱海)云創空間等一批孵化加速平臺。
完善服務
園區的事在園區辦
京津攜手唱大戲,關鍵要看吸引力。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能夠博得眾多高品質項目、實力企業的青睞,與園區自身發展環境密不可分。
“在這里,政府想的都是如何為企業做好服務,企業可以專心搞研發。”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倉告訴記者,公司將兩家子公司都注冊在了科技園,“科技園為我們提供了優惠的辦公空間,還提供了產業扶持資金。”
天津北創百聯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翔宙介紹:“創業團隊可以以很優惠的價格租用科技園提供的白領公寓,符合條件的外地員工不僅可以申請天津戶口,還可以按照天津濱海新區的人才補貼政策,獲得相應的獎勵。”
對于正在注冊或正在裝修的企業,園區可提供免費的臨時辦公場所。濱海新區為科技園設立了行政審批分中心,實現園區的事在園區辦,不出園區就可辦理注冊、工商、國稅、地稅等業務。園區還與天津科技大學以及市場化獵頭機構合作,積極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科技園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正在逐步完善,京籍員工子女在園區上學可保留北京學籍。
人才協同
北京社保年限有望納入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是跨行政區域合作的‘尖刀班’。”中關村發展集團天津產業運營公司總經理鄭毅介紹,京津兩市常務副市長共同擔任科技園領導小組組長,天津濱海新區區長和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共同擔任科技園管委會主任。管委會由京津共同管理,不定行政級別,擁有最大范圍的管理決策自主權。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藍圖上,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在譜寫協同發展新篇章。
目前,科技園正與中關村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未來將推動中關村223家開放實驗室資源、濱海新區429家省部級以上研發機構開放共享。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續光透露,天津濱海海外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預計將于年底正式掛牌。園區正與相關部門溝通,推動將北京社保繳納年限納入到濱海新區的繳納年限中,開通北京積分落戶的互認通道。
按照規劃,到2018年科技園起步區將基本建成,聚集起一批創新企業;到2020年將建成若干創新社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跨行政區域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