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后,一種純中國制造的抗癌新藥或將上市,屆時,肺癌、胃癌、肝癌等癌癥患者不必再依賴進口藥,年用藥成本將削減八成。
這一愿景在中關村地區孕育5年,如今伸手可觸。“人才、技術、資本,這是類似這樣的美好愿望,實現的關鍵。”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5年造出中國血統抗癌藥
中關村是我國生物和健康領域創新資源與醫療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在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分子育種等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產業集群發展已初見成效。近日,中關村又傳來了好消息。位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百濟神州在研產品PD-1單抗BGB-A317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用于治療晚期實體腫瘤。
BGB-A317是一種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屬于一種被稱為“免疫關卡”抑制劑的新型腫瘤免疫制劑。“通俗來講,它可以肺癌、胃癌、肝癌、腎癌等多個瘤種的抗癌治療,其治療原理是激活人體自身免疫抵抗癌細胞,效果遠好于目前的抗癌藥物,對人體的傷害也大大降低。”百濟神州生物藥研究首席總監李康博士介紹,BGB-A317項目開始于2012年,2015年6月在澳大利亞啟動臨床試驗,并在全球其他地區同步開展臨床試驗申請。
藥物研發投入高、周期長、風險高、難度大,對于我國醫藥行業來說,藥物研發整體起步較晚、創新資源不足一直是前行突破的包袱。2012年成立的百濟神州靠著強大的人才隊伍,甩掉了這個包袱。提及百濟神州的人才隊伍,李康感到自豪。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曉東,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改革開放后留美學生進入美國最高科學殿堂第一人;另一位創始人、首席執行官John Oyler曾創辦保諾科技 (BioDuro),后以77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目前百濟神州擁有近140人的研發團隊,大部分人曾在輝瑞、拜耳、葛蘭素史克等國際制藥巨頭從事藥物研發。其中有10年以上制藥工作經驗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20%。“有人評價,百濟神州有‘三高’——起點高、國際化水平高、研發策略高。”李康說。
在“三高”團隊的努力下,在研產品PD-1單抗BGB-A317在2015年底通過了美國FDA的新藥研究申請審評,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和本土生產的大分子藥物中第一個獲得美國臨床試驗準入的項目。截至目前,BGB-A317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五個地區獲得臨床試驗許可。“這款新藥有望在2020年前后批準上市,屆時,中國地區許多癌癥患者不必再依賴進口藥,年用藥成本將削減八成。”李康告訴信報記者,根據目前核算,如果患者使用類似進口藥物,年平均抗癌藥物支出約為100萬元。
資本主動“敲門”找項目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中關村管委相關負責人再次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
據統計,中關村地區中央“千人計劃”入選人數為1188人,占全國總數的20%。中關村海歸創業人才超過3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8000家,成為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
人才的聚集帶來了前沿技術,也吸引各路資本追逐中關村。去年才成立的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在初創期就獲得了晨興、高瓴、紅杉、金沙江、線性資本、創新工場和真格基金的聯合投資。2016年又先后獲得硅谷著名風險投資家 Yuri Milner、雙湖投資、青云創投和祥峰投資的重量級投資。“像地平線這樣在初創期就獲得諸多天使投資垂青的企業,在中關村還有很多。人才與技術在中關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資本的快速涌動。”該負責人告訴信報記者,曾經有一個資深創業者說,中關村有一個“知春路現象”,在這條街上從東到西每一個寫字樓都爆滿,因為,天使投資人和創業投資機構在這條街上挨門挨戶地搜索有沒有好的項目可以投資。
政府之手助力“三駕馬車”
人才、技術、資本,“三駕馬車”相互支撐,推動中關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三駕馬車”發力的背后,是中關村持續先行先試、深化改革釋放的巨大動能,為“三駕馬車”加油助力。
在人才方面,圍繞“人”的解放發展,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關村著力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推動出臺“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政策文件,鼓勵高校院所轉化科技成果。在中關村試點實施簡化“綠卡”辦理程序10項出入境管理改革措施,支持企業引進全球頂尖人才。
在技術方面,圍繞發揮高校院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實施“1+6”“新四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改革(“三權”改革),賦予單位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布局一批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國際前沿技術創新成果。
在資本方面,推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率先開展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試點,推動成立中關村股權交易服務集團(“北京四板”)。引導壯大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規模,率先建立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截至2017年底,中關村示范區上市企業超過310家,其中境外上市企業超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