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關村園區內有超過兩萬家企業,在各企業聚焦創新的時候,中關村上市公司群體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典型。作為公眾公司的中關村上市公司在全球多個資本市場可謂碩果累累,2015年總市值達48000億元、凈投資額達2000億元,研發投入800多億元等。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從2011年的1.3萬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4.8萬億元,已連續3年實現50%以上的增長,這種驚人的增長紀錄很大程度上是歸功于科技創新。
在新舊動能的轉換之中,中關村率先催生出了以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和分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并且逐漸演化形成一片看得見的“新大陸”。有數據顯示,中關村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10年的17.9%增加到2015年的36.8%,換句話說,2015年北京經濟增長有近四成是中關村示范區貢獻的。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中關村的創新能力正成為新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然而,這個“發動機”究竟有多大的排量、產生多大的能耗、具備多快的速度等,此前還未有如此深入、細致、全面解讀中關村的相關著作。
大多數有關發展模式與戰略的研究自始至終只關注宏觀因素與變量,而本書則是以大量的基礎數據作為切入口,以238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考察這些活躍在全球各資本市場的高科技企業,目的就是以客觀的鋪陳和規律的變化呈現五年來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發展概況。此外,研究團隊做了大量的訪談調研工作,選取八家上市公司作為典型案例,這些公司或許不是市值最大的公司,或許不是發展最快速的公司,但它們卻是在各個領域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以其作為案例可以折射并凸顯出中關村科技創新發展的趨勢。通過定量研究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方式,以資本市場對企業的估值為立足點進行全方位分析,將科技創新對經濟的貢獻量化,探索企業“投入技術研發與人力資本——提高產品和服務水平——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促進融資并帶動新一輪科技創新投資”的良性循環。深入探討是源于什么樣的創新生態,不僅促進了中關村上市公司五年來的發展變化,而且使這種變化連續影響了示范區的運行。
此書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則是價值最大的體現。其一,希望能吸引更多學界的專家關注中關村的學術價值,產生學術上的興趣,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去深入剖析作為新經濟發動機的中關村,讓大家能更準確地了解和把握中關村。其二,希望為各級、各地政府發展科技創新戰略提供參考。中關村國家創新自主示范區是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的國家首個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中關村的先行先試,許多創新創業項目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些政策已經在全國其他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廣實施。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中關村管委會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在與企業的互動中真正地做到了“握手與放手”,形成了獨特的中關村創新生態,也希望這樣的模式能夠起到示范的效應。其三,希望為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一本“教材”。中關村向來不唯成敗論英雄,但是如何能在大浪淘沙的創新創業潮中屹立不倒、步步向前,對于企業而言及時地反思與調整是極有必要的。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本書就是中關村企業的一本教科書,各家企業可以對照五年的發展歷程認清自己、看懂他人。書中可能沒有錦囊妙計,但絕對可以讓各位投資者基于客觀的數據,在歷史的變化趨勢中“把脈”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從而為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加注。作為我國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試先行的試驗田,中關村用二十余載成長為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直視創新為生命,“敢于天下先”。創新在這里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的、觸手可及的、能落地的實際成果。不過,我們也必須要清醒地意識到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之路任重道遠,因為科技創新往往是多元嘗試中的勝利者,在創新的過程中永遠會面對諸多不確定性的問題,企業如此,政府亦是如此。正因為科技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它才需要多元的嘗試,鼓勵和敬畏這種“不確定性”將更有利于中關村新模式的培養,更有利于服務型政府與創新企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