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協會 > 正文

孫久文:京津冀區域與珠三角、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差距所在

日期:2011-08-27  來源:科學時報
[字體: ]
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在前幾年的中關村電腦節上,當時的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電腦節組委會秘書長于軍就很重視京津冀崛起與區域經濟發展之路探索。而京津冀地區區域的協調發展、區域之間的合作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京津冀地區其實是一個地區。但是,迄今為止,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外,我們并沒有看到一個具有同等區域一體化地位的京津冀。
作為區域經濟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教授說:“目前京津冀區域合作還是處于初期階段,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至少和珠三角、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相比,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緩慢。這里面有很多客觀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整個京津冀地區,北京和天津這兩個大的城市,和周邊河北省的發展水平差距比較大,這樣能夠互相協作的東西相對比較少。”
他進一步分析說:“河北省制造業發展相對不足,上海周邊,蘇州、無錫、鎮江、嘉應等很多城市現代制造業很發達,這樣周邊與上海市形成對接就比較容易。北京周邊的地方,很少有制造業很發達的地方。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基本以研發為主體,它需要河北省能夠在產業化基地上與中關村形成配合,但恰恰河北省本身又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這樣相互之間產業上的合作就存在了一定的矛盾。”這也從另一方面解釋了,為什么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關村就開始出現“孔雀東南飛”的現象。直到今天,需要產業發展空間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很多落戶到蘇州、無錫,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城市,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生產能力比較強,現代制造業發展的環境很好。
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際上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經濟貿易有一定關系的。孫久文介紹說:“這方面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經濟發展差距越大,區域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一高一低可以互補,錯位發展,產生區域貿易。這是比較早期的關于區域貿易產生的解釋,叫第一自然(first nature),即根據資源稟賦產生區域貿易,北京和河北之間資源稟賦式的貿易與合作應該會更多一點;現在,按照新貿易理論,兩個都很發達的經濟體,他們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貿易會更多,就是按照產品差異化來進行區域貿易,這就是所謂的第二自然。舉個例子,法國和德國都很發達,他們相互之間都是對方最大的貿易伙伴。之所以會產生這這樣情況,就是因為產品差異化的影響。比如北京和天津之間,也可以有更多的區域合作。”
“濱海新區作為天津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天津原先的舊城區一起形成了一個很大規模的工業城市,成為整個京津冀地區的一個制造業的發展中心,一個海上的航運中心。今后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北方的金融中心,通過這樣幾個中心的建設會使它在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時由于它本身的大型項目和眾多的投資,今后可能會對周邊的地區形成很大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像河北省的一些地區,包括秦皇島、唐山,南邊的河北的一些地方,在海運上可以和它們互相的結合,在產業上可以和它們形成一些互補。”孫久文說,“當然濱海新區和北京也會形成一些互補的關系,特別是它的制造業。而且天津現代制造業是比較先進的,和北京能夠產生一種互補的關系。特別是在北京的東部地區,現在正在建幾個東部的新城,這些新城和天津之間在產業上的聯系,通過這樣一個通道可能會更加密切。”
天津濱海新區和北京的合作實際上是基于天津的現代制造業和北京的技術產業化之間的互補關系。對此,孫久文提出還有另外一點,“北京生產性服務業很發達,可以為濱海新區輸出服務。天津第三產業發展還不夠,去年占GDP的40%,而且整個"十二五"期間,天津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還會更快,那么第三產業要想跟上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恐怕沒有那么容易。因為濱海新區有那么多大項目還沒有投產達產,一旦投產,第二產業的份額會很快上升。為濱海新區所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北京方面具備更好的資源和條件,另外北京在研發和科技支撐方面也更具優勢。這樣,加強北京和天津濱海新區之間的聯系,對濱海新區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對北京的發展也是一個拉動。”
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區域之間的諸多限制和排他現象客觀存在,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解決更多客觀問題。因此,在京津冀地區生產要素一體化之后,孫久文曾表示,“下一步我想京津冀地區應當逐漸地進入所謂的政策一體化的層面。也就是說三個地區它的一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上的政策統一。比如都使用相同的標準,一種規則,一種發展的政策、發展的導向,逐漸使這個地區最后融為一體。我想這應該是今后京津冀地區重要的前途。”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