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是收獲的季節。從中關村科技園區傳來“豐收”的消息——今年1—9月,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7400億元,同比增長6.1%。而在1999年,園區工業產值僅為500多億元。彈指十年,中關村科技園區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支持這些變化的中關村科技園區開發建設的龍頭企業——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科建集團”),其背后的故事同樣精彩……
中關村西區:從農貿市場到中央商務區
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樓大廈把一個被稱為“農貿市場”的地方變成中央商務區。而在10年前,或者更早些時候,往返于中關村西區的人們很難將眼前的景象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源地聯系在一起。
改變始于1999年。根據當年國務院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的批復精神,北科建集團于2000年6月正式啟動中關村西區開發建設。作為科技園區商務中心區,西區用地功能一切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出發,以金融資訊、科技貿易、行政辦公、科技會展為主,并配有商業、五星級酒店和酒店式公寓、會展中心、餐飲、康體、文化、大型公共綠地等全面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在西區開發建設的諸多關鍵環節中,北科建集團緊緊抓住規劃設計環節。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眾多城市廣場建設理念的基礎上,北科建集團獨創了“以人為本、倡導科技、師法自然、映射傳統”的規劃設計理念。
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北科建集團把配備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放在重要位置,共鋪設自來水、雨水、污水、供電、通訊、天然氣、熱力8條市政管線,并集中建設中水處理廠、110萬千伏變電站和集中制冷站,并首次在北京城區開發中采用地下市政綜合管廊的新型建設方式,將天然氣、電力、上水、中水、電信、熱力、供冷7條市政能源管線融為一體,方便了管理,降低了運營費用,奠定了國際一流商務區的重要硬件基礎。
西區寫字樓的入駐企業中,IT行業的生產、研發、經營公司占絕對多數,比如微軟亞洲總部(在建)、中國普天、中國電子等,此外許多與高科技企業相關的金融服務、中介服務、咨詢服務類公司也進駐其中。中關村西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科技企業管理決策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創新要素聚集中心、科技成果轉化與展示中心技術,是CBD、金融街之后首都第三大城市功能區最早建成的城市功能區,成為展示我國高科技發展的國際名片。
中關村軟件園:中國第一、世界一流
從當初“一間房子沒有、拆遷規模第一、土地成本第一”3個落后之最,到目前“入園企業品質第一、招商規模第一、建設規模第一”3個先進之最。中關村軟件園的開發建設足以寫成一部傳奇。
在中關村軟件園開始動工的時候,上海的浦東軟件園已經發展了8年,大連軟件園已經建設了3年。在11個國家軟件產業基地中,中關村軟件園是動手最晚的。此外,由于園區所在地原有居民2000多戶、企業50多家,所以其征地拆遷量又是最大的。浩大的拆遷工程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導致中關村軟件園土地成本高昂。
雖然一“出生”就承載著這3個不利因素,但軟件園卻后來者居上,靠的是完善的硬軟件環境。北科建集團將軟件園的硬件環境定位為“親地親水親陽”,各棟樓之間互不遮擋,容居率只是0.44%,綠化面積卻高達58.5%。在這里辦公更像生活在別墅里。
近年來,國內多個中心城市紛紛創建了軟件園,使得軟件園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才能吸引國際著名的軟件公司入園?北科建集團的法寶是為入園企業提供優質的產業服務和完善的配套支撐體系。
為保證入園軟件企業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和創新環境,北科建集團在市、區兩級政府和中關村園區管委會的支持下,投入巨資建設了一個完備的軟件開發技術支持系統,具體由“三庫四平臺”構成,其中:軟件構件庫、開放式源代碼、工具庫、人才中心為軟件人才的流動和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搭建平臺使政府投資咨詢、審計、稅務部門入園服務,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服務環境。
筑巢引得鳳來棲。10年來,中關村軟件園吸引了甲骨文、西門子、IBM、東軟、華為等170多家軟件企業入駐,從業工程師2萬余人,去年實現產值170億元,貢獻稅收10億元,軟件產品出口和服務外包占全市的50%,成為北京IT服務外包的主體聚集區。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向國際頂級生物技術專業園區挺進
陳文霆、焦守恕都是最早進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留學歸國創業者。在事業初創期,他們都曾在生命園的生物醫藥孵化器里租用了辦公室和實驗室。現在,陳文霆的樂威泰克公司已經從2人發展到100多人,而焦守恕創辦的同昕生物技術公司研發的重大疾病檢測試劑也即將進入產業化階段。
是什么吸引他們選擇生命科學園呢?在他們看來,那就是生命科學園具有極強的集群效應。在開發建設之初,北科建集團遵循“以人為本、開放創新”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和諧,突出環境與綠色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專業園區。在功能布局上,借鑒國際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形成以綜合管理區為服務中心、創業孵化區為發展中心、中小企業區及研發區為技術開發與創新中心、生產及配套服務區為產業中心的總體格局。
正是憑借這一優勢,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吸引了海內外的各類頂級研究機構進駐,如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艾滋病檢驗試劑生產示范基地、丹麥臨床與基礎研究中心等。此外,園區還匯集了揚子江集團、江中制藥集團、養生堂集團、深圳邁瑞等國內知名企業,美國健贊、瑞士先正達、丹麥諾和諾德、日本TAKARA、德國賀利氏等著名跨國公司的在華研發中心,以及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實力機構,打造了從尖端生物技術研發、中試、生產到臨床醫療服務的全產業鏈的生物產業基地。
今天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匯聚了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物技術企業,有的是剛剛在園區孵化器里開始技術研發的小企業,有的正在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并將取得的研究成果產業化,更有不少已在業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一大批希望或正在依靠生物科技創造商業神話的高科技人才,正在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高端專業園區。
十年春秋,十載輝煌。北科建集團及其傾力打造的中關村西區、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見證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滄桑巨變,也著力譜寫了一流科技園區的從無到有的跨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