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北京中關村和河北滄州高新區如何“牽手”共進?12月5日,在滄州市政府主辦、滄州高新區和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承辦的 “滄州高新區·中關村投資說明會”上,雙方相關負責人達成一致:在尊重各自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建立跨區合作機制,廣泛開展政策、技術、市場、人才、項目的 深入對接,獲取更多合作機遇及更大發展空間。8家中關村企業和社會組織分別與滄州高新區簽署了合作協議。
“中關村正在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步伐,技術優勢、人才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已成為新時期中關村最寶貴的 資源。”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白智勇介紹,中關村已有341家總部型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387家分支機構;流向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0億元;與津 冀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科技園區,產業化基地也進入實質階段。在未來與滄州高新區“牽手”共進的合作中,中關村將重點在海水淡化、土質改良、環境保護等產業上 給予滄州技術支撐,滄州也將為中關村企業提供一個新技術與新市場對接的廣泛平臺,雙方互利共贏指日可待。
滄州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沈海生介紹,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加快推進,滄州的戰略地位快速提升,正在成為拉動冀中南及廣大腹地經濟發展的龍頭。這里已 建立了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制造、機械加工與制造、裝備新材料、食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并依托滄州總體產業優勢,打造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 物、汽車及零部件五大特色主導產業。未來,希望打“高鐵牌”、唱“京津戲”,把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轉化為自身協同創新的強勁動力。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建議,京滄兩地可建立人脈鏈接機制,培育一批“中關村—滄州”兩地跨區域創業者;建立資金鏈接機制,逐漸培育滄州本地 創新創業投融資關系;建立技術鏈接機制,成立滄州重點產業的產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并在條件成熟后,成立“滄州—中關村技術轉移中心”,逐步形成靈活高效的 技術轉移機制。
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朱希鐸建議,可組建京滄協同創新合作組織體系,發起京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基金,組織京滄協同發展專題系列論壇, 策劃幾個京滄協同推進重大項目,推出幾個京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共建京滄聯動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助力兩個園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