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90后創富族:中關村的90后CEO

日期:2014-12-08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字體: ]

摘要 : 福建小伙林海崢畢業于山東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從小就對創業的興趣很大。

  90后阿當

  這個可能性看起來有些捕風捉影,但絕非“莫須有”。

   相比之下,T先生關于炒作后直接套現的分析似乎更接地氣些。1989年出生的郭列和他的團隊創造了“臉萌”APP,這款拼臉軟件在幾個月內風靡,圈到了 5000萬用戶。郭列這個前騰訊產品經理完成了屌絲逆襲,但他自己承認“臉萌注定是流星”。雖然2014年8月,國際版“FaceQ”上線,并很快占領了 17個國家APPSTORE排行榜第一、50多個國家娛樂榜第一,但業內稱,郭列已被騰訊重新“招安”并完成套現。

  知名度更多、用戶面更廣的“臉萌”都缺乏贏利點,那么“超表”如何完成贏利并實現余佳文的豪言,“拿1個億利潤分給員工”呢?

   “我想了很久,用換位思考,即設定余佳文手上所有的資源都如他所說是真的,上千萬用戶,數千萬美元資金,然后一年用這個平臺賺到超過一個億——因為就算 他自己不賺錢,還有股東,他要分給員工一個億,肯定得賺更多——反正我是沒想到點子,跟業內朋友們頭腦風暴也沒結果。結論都是賺小錢可以,賺大錢不現 實。”從業8年多的T先生說,“可能我們都不如他牛逼吧。”

  余佳文:明年贏利,希望大家多一點耐心

  在電視節目和面對媒體時多次提到“我怎么賺錢關你什么事”的余佳文,似乎總在以商業機密為由,回避著這個問題。

   “今年年初,我們確定了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可以為超表帶來實實在在的贏利,目前我們的團隊也在進行最后的測試,希望大家多一點耐心。不遠,就在明 年。”11月28日,余佳文在網絡紅黑兩端同時發酵近一周后,在微博撰文作出回應,他表示,“我個人非常希望能拿一些內部資料給大家看,但老實說我的投資 人會認為這是壞了規矩。”

  隨后幾日,他在微博一邊轉發并調戲要給他“生猴子”的女孩們,一邊曬出參加阿里巴巴投資年會的行程,并將轉發 “余佳文不花一分廣告費,卻做了場火爆全國的營銷”的鏈接做了置頂,“一群傻子噴我,幫我噴到APP  STORE免費版Top 4。我余佳文還需要請公關公司嗎?開玩笑!承接各種企業公關工作,我收費很高噢!”

  11月30日,在福布斯雜志主辦的創業分享會上,余 佳文發表了題為《最近被黑出翔的余佳文》的主題演講。他說,“……我覺得中國有兩個人很懂管理,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毛澤東。但諸葛亮36歲就死了,事必 躬親,諸葛亮很聰明,他什么事都會自己看一遍,所以他死得很快。但毛澤東沒有……”

  然而很快就有網友指出,這些內容多來自美國特勞特的兩本書《商戰》和《定位》。而且余佳文好像并不知道,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的諸葛亮,活到了53歲。這位“90后霸道總裁”到底是在吹牛,還是終能踐行,有待進一步觀察吧。

  中關村的90后CEO

  中關村有一條叫“北京創業大街”的巷子,說是創業大街,路兩邊卻全是各種咖啡店和主題沙龍。《創業家》雜志項目經理馮杰告訴華商報記者,在北京,許多創業者和“風投”就是在這樣的咖啡館里相遇的。“只要前者能說服后者,資金永遠不是問題。”

  馮杰說他前段時間就遇到過一位開發電游的90后,在一家互聯網主題飲品店里用PPT給一群“大佬”展示自己的創業計劃,結果一個月后就拿到了超過500萬美金的“風投”。

  華商報記者在中關村調查發現,由于資金和環境的明顯優勢,如今這里早已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聚集地。這里每天都有創業者或鎩羽而歸,或浴火重生。在這些創業者中,一群滿臉稚氣的90后讓眾人很是側目。

  阿當 曾經的“問題少年”

  姓名:王群斌

  年齡:22歲

  職務:移動社交平臺“比鄰”負責市場銷售的CEO

風投:“比鄰”獲1500萬美金風投

  眼前的阿當一副鄰家頑皮少年打扮:個頭不高,蓬亂的頭上扣著一頂黃黑相間的棒球帽,套頭衫、喇叭褲,一雙白色的高幫運動鞋上滿是灰塵。

  阿當的名片設計特別卡通,名片四個角被裁成了圓弧,顏色是橘黃色的,“這個色調冬天暖和些,”1992年出生于福建廈門的阿當對華商報記者解釋說。

  阿當是移動社交平臺“比鄰”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公司位于北京朝陽區安定路一幢寫字樓里。公司進門處擺著架子鼓和滑板,所有CEO都和員工面對面辦公。4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只有兩個小隔斷:一個是會客室,一個是資料室。

  曾沉溺網游,玩論壇發現商機

   12月4日下午約2點半,阿當一手持電話,另一只手正在簽收外賣午餐。“最近太忙了,昨晚都加班到快三點了!”阿當有點不好意思地對前來采訪的華商報記 者解釋。阿當的大名叫王群斌,2012年7月之前,他生活在廈門的一座小島上。他家住在33層的高樓里,“躺在床上,打開窗簾就能看到大海”。

  由于他個頭小,家人和親友都喊他“小叮當”,他后來干脆給自己取名阿當。少年阿當屬于那種特長(畫畫)很出色,但也讓老師和家長很頭疼的“問題”學生。

  和許多90后一樣,阿當也曾癡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差點被父母放棄。初中畢業后,他到廈門一家職業技術學院讀書。他突然發現,游戲之外的計算機和網絡還有那么多的神奇世界。這期間,他喜歡上了玩論壇和BBS,并成為了當地圈內的活躍分子。

   和別人玩論壇、BBS只是“灌水”不同,阿當很快發現了商機。他和幾個志趣相投的伙伴開始利用論壇、BBS組織各種主題的聚會活動。線上組織一批人,線 下則拉去各種夜場、酒吧聚會。生意最好的時候,一晚上可以在廈門有幾十場聚會。“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阿當后來給當年的創業模式取名“網上夜店”。

  “網上夜店”一度讓阿當很滿足,因為營業額最高時一個月就能買一輛車。但他說,坐在車子里,他感覺日子總是空空的,因為他知道這種模式不可能長久。

  85后下屬評價他:年齡小、個頭小,心特大

  就在玩“網上夜店”的同時,阿當先后在兩家世界500強企業里做過銷售等工作。他說這些經歷都為他后來到北京創業奠定了基礎。

  2011年夏天,阿當經別人介紹遇到了“陜西大哥”劉進龍。學計算機出身的神木小伙劉進龍比阿當年長一些,廈門大學畢業后一直有創業的想法。

  阿當最初給劉進龍的印象并不怎么深刻,“成天戴一頂棒球帽,第一印象感覺太小孩了嘛!”劉進龍說。幾次接觸后,尤其是談到移動互聯網的前景時,阿當的神采飛揚讓劉進龍意識到了阿當就是他要尋找的合作伙伴。

  2012年7月,劉進龍和阿當等人一起結伴到了北京。他們的目標是要開發一款網絡電話社交平臺。后來,他們給這款產品取名叫“比鄰”,并定位為“一個刺激年輕人心跳的社交工具”。

  “比鄰”很快被外界認可。2014年6月,“比鄰”拿到了1500萬美金的“風投”。

  如今22歲的阿當是“比鄰”負責市場銷售的CEO,也是年齡最小的CEO。他的下屬、85后胡小杰對阿當的評價是“別看年齡小、個頭小,心特大。工作起來就是一‘工作狂人’。”

  阿當如今和兩個朋友合租公司附近的一套單元房,房租每月約1萬元。記者提出想去他的房子看看,他嘿嘿一笑說:“好亂哦,我會不好意思的!”

  馬新 上學生意兩不誤

  姓名:馬新

  年齡:23歲

  職務:大三學生、北京五家餐館的大股東

  收入:五家店月毛收入十五萬左右

  出生于1991年的馬新起初并不怎么愿意接受采訪,兩個理由:一是自己還是學生,創業是瞞著家人的;另外,他認為自己還在創業的半路上。

  小眼睛、長相有點像影視明星梁天的馬新如今有兩個身份:北京某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五家快餐店的大股東,第六家計劃本月中旬在中關村附近開張。

  馬新第一次創業是在老家甘肅平涼某高中。“我從小動手能力強,高中的時候就利用課余買許多小掛件,然后組裝成不同的手機飾品、書包飾品,賣給周圍的同學。”馬新承認,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是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和成績都很一般,另外父母對自己的經濟管束很大。

  2011年9月,馬新到北京中關村附近一所職業院校讀書。父母希望他能學到一技之長,比如汽車維修或機電。

  馬新的人生軌跡轉變發生于2012年暑假前,他的家庭因生意失敗發生變故,身陷囹圄的父親在電話里告訴他:你一定要專心學習,生意場太殘酷了。

  家庭變故后,馬新的生活開始變得拮據。經老鄉介紹,馬新在學校圖書館找了一份工作,每月可拿600元生活補貼。圖書館一位老師看他很勤快,又給他介紹了在食堂幫廚的工作,沒有薪水,但每天可以免費就餐。

  一學期的食堂幫廚,讓馬新對校園餐飲有了全新的了解。他給餐館老板提了許多改善經營模式的建議,因為這些建議,馬新取得了老板的極度信任。

   2013年初的一天,老板突然提出小飯館可以交給馬新全權打理,每月底給他繳納五千元即可。就這樣,他成了“馬老板”。馬新認為自己打理的小飯館優勢在 于:一是自己是學生,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口味需求和飲食特點;第二,飯館除過他外只有一名廚師,服務員都是學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開支。“當然,電商 經營也算是我的一個主要亮點。”他補充說。

  第一個月下來,小飯館的毛收入超過2.1萬元。除去各種費用,馬新獲得了人生第一筆一萬元的收入。

半年后,馬新休學,然后用同樣的模式在北京另外兩所高校周邊又承接了兩家小飯館。截至2014年暑假結束前,馬新的小飯館已經開到了5家。雖然每家也就五六張桌子,但生意一直都很穩定,五家小店每月毛收入在十五萬左右。

  今年9月開學后,馬新重新回到學校讀書。為了照顧生意方便,他還給自己買了一輛二手“捷達”。“我如今最頭疼的事情是處理不好上課與生意的關系!”馬新對華商報記者說。

  說到未來規劃,馬新的目標很明確,他說等明年畢業后就將所有的飯館全部整合,在北京有屬于自己的品牌,目標是做連鎖餐飲。

  他說閑下來時,有時也會想到父親告誡自己不要做生意,但他認為一代人和一代人的生意觀不一樣,問他的生意觀是什么,他說“做人實在,生意必興”。

  敢想、敢干、有闖勁 90后創業者的特征

   北京匯通陽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椿長期關注90后創業現象。據他觀察了解,全國90后創業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中關村一帶,“這可能和北京是全國經 濟、金融中心有關,因為這里相對容易找到投資者。”創業領域主要在“電子設備與機械制造”、“物聯網和軟件外包”、“化工能源和環保”三大領域,“男孩子 創業數量遠遠大于女孩子。”

  “不讓我們試試,怎么知道我們行還是不行?”

  淘夢網創始團隊合伙人林海崢也是90后,朋友介紹說淘夢網目前在國內的市值應該在2到3個億,如果按照股份比例,出生于1990年的林海崢如今的身家應該在3千萬人民幣左右。

  福建小伙林海崢畢業于山東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從小就對創業的興趣很大。

   回顧創業經歷,林海崢認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大部分大學生都沒錢,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錢。“從投資人那里拿到錢非常不容易,也會被投資人 拒絕、受人冷眼等。這個時候不能自暴自棄,而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分析投資人為什么拒絕,項目哪些地方需要優化等。投資人要的是資本的回報,更看重產品未來 是否有規模,執行團隊是否有能力、配合是否默契。”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大三學生羅俊從大一開始就和同學一起創業,如今在北京擁有自己的傳媒公司。他說,創業也許根本不用等到畢業之后,找準自己的方向,肯吃苦能堅持,便有希望。

  羅俊說在他和他的同學創業初期,經常被人質疑能力及對未來市場的判斷,常常被打上“90后創業靠譜嗎”等諸多問號。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告訴對方,不讓我們試試,怎么知道我們行還是不行?

  這些年創業,羅俊說他最大的收獲是“學習取經”。“有時和有經驗的創業者、企業家聊一聊所獲得的經驗會比自己在職場上奮斗幾個月來得更快。”羅俊對他和他的團隊有一條“死命令”——凡是知名企業家的講座,只要得到信息的就必須去聽。

  這是自尊心特強的一個群體,不喜歡展示失敗的一面

   蘇椿認為,90后創業最大的優勢是敢想、敢干、有闖勁。但薄弱點也很多,比如資金不足,缺乏社會認知經驗。蘇椿說他曾對這兩年接觸過的90后創業者有過 一次調研,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創業者在學生時代就當過老板,或者家族一直在做生意,“也只有這樣的學生,創業的幾率更大一些。”

  資深傳媒人、網絡推廣專家陳渡風認為,90后創業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實踐。相對于成敗,社會實踐更值得鼓勵。因為創業可以豐富個人閱歷、歷練其意志,積累人脈,給他創新的機會。“我們如今這個社會太需要創新了!”陳渡風說。

  在北京調查期間,華商報記者曾試圖采訪一些創業失敗的90后,均被婉言拒絕。“這是自尊心特強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喜歡展示自己失敗的一面,這也是90后的一個弱點吧!”陳渡風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