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為了不讓大學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直接被送入檔案館,解決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率極低的問題,清華大學在清華南門的一片棚戶區和一個冰棍廠舊址上開始了中國第一批科技園區之一––清華科技園的探索,而徐井宏也從一個大學里的管理干部開始了自己的“老板”生涯。
今天,清華科技園從當年一個無人問津的“實驗田”,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都在研究、全世界都為數不多的可以贏利的科技園。但與此同時,進入戰略升級階段的清華科技園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11月21日,清華科技園執行主任、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井宏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的獨家專訪,談清華科技園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過去我們學習他們,未來他們學習我們”
一提到科技園區,很多人認為就是圈地、蓋房子、賣房子、租房子,“其實不能怪大眾會有這樣看法,因為確實有太多的科技園區就是這樣做的。”徐井宏說,“但清華科技園絕對不是這樣的理念。”
徐井宏說政府主導的一些科技園會有很多的房租優惠、稅收優惠,但是作為商業公司運作的一個大學科技園,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與政府開創的科技園不同,大學科技園區從成立伊始就要是以一個企業的模式生存,這就意味著你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一定要有利潤,所以我們不能只是靠資源、土地來生存的,必須去尋找其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他說。
據記者了解,清華科技園的房屋租金并不便宜,但是入駐率幾乎是100%,而且每年還有大量的企業不斷申請要求入園。“這些科技型企業這么踴躍到清華科技園,我想絕不僅僅是看上我們的樓,更多的是看中了在清華科技園,他會獲得對他自身成長有價值的很多要素,也就是我們說的軟環境。”
“我們堅持做軟環境,就是堅持做創新服務體系,堅持為企業提供除了房屋以外的,對他發展和成長有利的要素,并去整合這些東西。”而對于科技園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徐井宏將其總結為“風險投資+孵化器”。
如今,清華科技園69萬平方米的主體園區建設已經完成,在清華大學東南角這片并不寬敞的土地上,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及相關機構駐扎在此,其中包括SUN、寶潔等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機構;谷歌、搜狐等10多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同方、紫光等國內高科技上市公司;還包括了大量的高科技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
“很多企業都是從兩三個人、一個隔間的公司,發展成為非常成功的大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徐井宏說,園區內100多家創新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很多技術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科技企業發展也帶動了清華科技園的發展。逐漸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清華科技園已經開始影響整個世界科技園領域發展的態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華科技園已經成為全世界都為數不多的可以贏利的科技園區。“我們的很多理念在被世界所認同。”徐井宏說。
“一開始是我們到硅谷、斯坦福去跟人家學怎么做科技園,現在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斯坦福大學有一個創新研究課題組,專門研究清華科技園現象。”徐井宏非常自豪,“美國最牛、最早期的園區叫美國北卡三角園,也是世界科技園的鼻祖和老大,去年該園區的負責人通過美國大使館聯系我們,請我們作為他最重要的伙伴來研討未來道路。他們說過去十年是中國學習我們怎么做科技園區,未來十年是我們學習中國怎么做科技園。”
“孵化器是什么?畜牧業?”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又恰逢中關村二十年,回首往事,徐井宏感慨良多。
1993年,清華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目標下,提出了創建清華科技園的構想,第二年正式開始建設。“當時兩個因素促進清華要做科技園:一是大學那時有很多科技成果,做完以后有專家加以鑒定,好一點的拿去評獎,評完以后放進檔案館,然后這個事基本上就算完了,所以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非常低。”
“另一個因素其實是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大學開始興辦校辦企業。大學的校辦企業其實帶動了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起步,比如中科院的聯想、四通,清華的紫光、同方,北大的方正、青鳥。”徐井宏說。
“但是那個時候不僅學校辦企業,各個院系也在辦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