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一個出經驗的地方;中關村,一個出新聞的地方;中關村,一個出企業的地方;中關村,一個出資本的地方;中關村,一個出爭議的地方。
有的爭論已成定局,有的爭論還在進行,有的爭論將要發生。無論如何,中關村已成一個品牌,這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中關村的明天,注定會讓人向往。中關村并非沒有困難。但是,壓力對于中關村管委會而言,更多的是動力。
此時此刻,在科技計劃方面,中關村已碩果累累。
“十一五”期間,中關村承擔國家星火計劃、火炬計劃及重點新產品計劃三大國家科技計劃共計674項。其中,2006年187項,2007年151項,2008–2009年148項,2010年188項。
中關村在飛翔:
不驕不躁,在“一區十園”之內,中關村管委會有一支團結奮進的隊伍。
中關村承擔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1/4,承擔國家973項目占全國的1/3,一批中關村企業參與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技術研發,一批解決方案在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防災救災中得到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過50項。
中關村在前進:
先行先試,根據國務院批復精神,中關村管委會不斷進行著創新性工作,在世界叫響中關村。
開展先行先試改革試點。主要包括股權激勵試點、科技金融創新試點、重大科技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試點、新型產業組織和民營科技企業參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試點、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工商登記注冊改革試點、社會組織管理改革試點、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等。
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根據《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
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以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為重要抓手,通過資源優化整合、體制機制創新、城市規劃管理創新,進一步激發創新資源活力,形成高校、院所、企業、高端人才、社會組織及政府“六位一體”的協同創新局面。
實施“十百千工程”,聚焦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能源環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按照核心團隊優秀、創新能力強、處于行業主導地位、成長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等標準,選擇200家以上企業給予重點支持。
實施關鍵技術示范工程,圍繞城市應急、軌道交通、污水和垃圾處理、醫療衛生等首都城市管理和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以需求和應用為導向,以產學研用結合為手段,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組織開展具有標志性和影響力的關鍵技術的應用和示范工作。
實施高端產業聚集工程,統籌產業定位和空間布局,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生態良好、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布局合理的原則,形成分工明確、相互聯動、協同發展的“一區多園”格局。
鼓勵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聯盟,組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的合作研發;推廣、應用和保護知識產權;制定和推廣技術標準;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設計并實施行業整體解決方案;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吸引創業資本投資;建立產業技術信息交流平臺。
推進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建設。該工程實施3年來,搭建了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創新平臺,初步實現了創新要素的集聚,形成了一套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
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中關村管委會分別制定了《中關村專利促進資金管理辦法》和《中關村技術標準資助資金管理辦法》,推動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
為集中資源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引導和支持示范區企業承擔國家項目,北京市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聯席會工作機制,5年統籌300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實施科技金融創新工程。優化投融資環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務資源,開展先行先試的科技金融創新試點。
中關村是北京的中關村。中關村是中國的中關村。中關村是世界的中關村。中關村要到世界里尋找中關村。中關村要在世界叫響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