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四天,北京市天元網絡公司副總經理亓峰參加完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會議,回到北京與家人共度春節。而前幾個春節,他經常是在ITU大會上度過。“隨著中國科技進步,中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現在ITU大會除了要避開圣誕節和元旦,還要避開中國的春節。”亓峰說。
ITU大會選擇會期的變化,折射出中國在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方面的巨大進步。
2007年至2010年間,中關村開展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四年來,試點企業參與制修訂各種標準1677項,其中國際標準76項。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綦成元認為,中關村如今已具有國際化創新發展的良好基礎。因為企業的競爭,某種意義上就是標準的競爭。
天元網絡先后主導或參與制定了13項國際標準。這些標準,不但國外電信巨頭進軍中國市場需要,國內電信設備廠商開拓國際市場也要用。憑借技術—標準—產品的發展模式,天元網絡的年營業額從幾百萬元,暴增到2010年的近1.7億元。
上世紀末,正是中國電信產業飛速發展時期,但也是最“混沌”的階段。“電信網絡需要標準化的網管接口,從而確保電信設備和網絡管理平臺之間的兼容和互通。”亓峰說,許多企業都生產電信設備,怎么測試設備能平穩對接網絡管理平臺呢?當時是靠國外一個“Q3”的國際標準,由于缺乏人才,經常要國外來人測試調試,“耗時又費錢”。
亓峰等幾位研究人員行動起來,他們對“Q3”標準消化吸收,首先研發出一套測試設備。“說白了,這個測試設備就是一套計算機系統+軟件。電信設備是否符合‘Q3’,一測便知。”亓峰說,一次一家國外電信設備商賣給國內一套電話交換機,用他們研發的設備一測,發現有70多項不能滿足標準規定。
把復雜的測試變得如此簡單,訂單紛至沓來,天元網絡掘到了第一桶金。天元網絡以此為基礎,制定了“CORBA”接口測試國際標準。
這僅是天元網絡邁出的第一步,電信網絡管理平臺成為下一個研發目標。“那時候,國內的電信網絡管理平臺全靠進口。電信運營商要買,設備制造商為了對接平臺,也要購買。”亓峰回憶。經過幾年努力,天元網絡研發出中國第一套成熟的網絡管理平臺,并在平臺基礎上研發出一系列網絡管理系統和運營支撐軟件,獲得了電信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的大量訂單。
此時,兩條路擺在天元網絡面前:一是將技術專利化,自我獨享;二是將技術標準化,鼓勵國內同行參與使用,做大市場蛋糕。
經過權衡,天元網絡選擇了第二條路,即在保護公司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將技術標準化。公司制定了“網絡管理接口通用信息模型”等多項標準,組成了網絡管理平臺領域完整的標準體系,并陸續被采納為國際標準。如今,這些標準在國內得到普及,就連競爭對手都需要遵循。
標準的確定擴大了市場蛋糕。目前在國內網絡管理平臺和系統市場中,外國產品的份額從1998年的90%以上,降到2010年的10%以下。這些標準體系還成為國內電信設備商進軍國際市場的“金鑰匙”。一次,某品牌電信設備欲出口印度,印度方面要求其符合國際標準。在天元網絡的協助下,產品順利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出口。臺灣一家公司也將標準化業務外包給天元網絡,借此將產品推廣到東南亞市場。
“實踐證明,沒有標準,就沒有天元網絡的今天,就不可能打開國際市場。”亓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