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擇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怎一個忽悠了得

日期:2011-02-26  來源:千龍網
[字體: ]

  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稱, “在我看來人生是長跑,起步早晚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發展。”王定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忽悠!”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單純判定對或錯,都有其合理性。教育部是站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角度,將不均衡的矛頭指向一些培訓機構的宣傳誤導。

  因為有了這樣的宣傳誤導,更加激起了社會無數個人和家庭參與奮斗,激起了對社會不公的焦慮,把個別現象變成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群體的特征就是跟風,當這一口號借助機構宣傳和歷經現實的困境醒悟后,就有了強勢的跟風效益,問題也就尤其難以解決。一直承擔罵名的教育部門,需要找到一個靶子,讓自己脫身。

  其實,培訓機構的泛濫和此類宣傳語的出現,遵循的是“有需求才有市場”的經濟學原理。經濟是一種逐利的選擇,而瞧準的又都是社會制度留給的機會或漏洞。所以說,不是先有了培訓機構的宣傳,才有了家長蜂擁而起的擇校;而是先有了擇校風,才有了培訓機構順勢而動。教育部當然有責任向家長普及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知識,譬如他們認為的:“人生是長跑,起步早晚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發展。”因為長跑的最后結果,依賴多種因素決定。但教育部畢竟不是家長間交流育兒知識,而是有著擔當的政府職能部門,需要思考這一問題的背后深層原因,并找到解決之道。如果一個部門不能解決的,就需要協同其他部門一同解決。

  擇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義務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可否認,近幾年,在均衡教育資源方面,教育部門做了許多,比如城鎮教師下鄉支教、“小升初”搖號、取消一大批官方競賽項目等等,但我們更應該承認,相比眾多家長的切身感受,相關部門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這些措施更顯得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而沒有觸及到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根本,比如教師身份問題、戶籍限制問題等。而只要所有這些措施都觸及不到從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中獲得利益者的根本,那它們在均衡教育資源上的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當然,在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中,有些確實不是教育部一家可以解決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也不僅是教育問題,而是涉及到教育、社會公平、社會成員上升等多方面問題。擠入這滾滾培訓機構的,多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不少都已經喪失了向上流動的可能。作為弱勢的父輩,不希望這種差距繼續復制到下一代身上,害怕被社會拋棄,希望從一開始就不掉隊,不服輸。唯有如此,還有一絲機會改變自我和家庭。這里面反映的是整個社會資源和資本過于集聚,而底層居民上升流動的空間過小、渠道過窄。這也是我國這些年一直在強調的如何保證社會公平,起跑線問題不過是社會公平問題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而已。

  面對大環境,一直強調個人不能放棄努力,而作為政府職能更應如此。作為教育部門,還是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一直反對征收高額擇校費的同時,能否對把擇校費改為“捐資助學”或給公辦校套上“民辦校”外殼的行為,加大鑒別和處罰力度,不能讓納稅人花錢建起的諸多本應屬于公共教育資源的學校,最終成了一些私人獲利的工具。

  總之,教育部門不能只滿足于普及正確常識,而期盼著實現了社會公平再去改變,或者期盼大多數家長教育理念扭轉了再去有所作為,那是對自我職能的閹割。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受平等的權利,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同一規則的長跑,這是我們社會的追求,也是社會公平的底線要求。教育部在這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他相關部門同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