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他參與了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規劃編制,近期正在操刀多家省級高新區升級工作,對于高新區產業發展和區域創新有著豐富的經驗。
日前,就中國高新區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等問題對王德祿進行了專訪,他認為,目前,高新區模式已經為中國各省市廣為認可,作為中國高新區的先行者,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在2020年造成10萬億級園區是一個合理的目標,但其未來的關鍵是在于能否孕育偉大的產業創新企業。
|
國家級高新區或突破百家
據了解,從去年開始,國家級高新區開啟了批量擴容的大幕,請介紹一下您所掌握的高新區升級的情況?
【王德祿】中國國家高新區有53家,這個數量很長時間沒有再增加,去年開始大批量增加,最終可能會增加到一百多個。這一方面是因為“十二五”的政策引導,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高新區這個模式被越來越多的省和大城市所重視。現在,高新區已經成為所在城市的亮點,比如說到北京就會提到中關村,提到上海會說張江高科,深圳是深圳高新區,武漢則是光谷。
這個問題說明中國在經濟增長發展過程中,高新區是一個新經濟增長,也是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的支撐,現在從中央到省,市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離不開高新區。
那高新區升級以后是否享有更多的優惠政策?
【王德祿】政策的變化不大,更多的是資源調動方面的便利。事實上,“國家級”這個牌子有和沒有差別很大,高新區所在的省或者市得到的資源配置肯定非常不一樣。而且,平均發展也不好,一地經濟有突出的點,成長會很快。不過在美國,很少有這樣的邏輯。只有這個地方發展起來了,大家才會認可,沒有國家給個牌子的。
那高新區的運營模式是怎樣?
【王德祿】有的是采用招商引資,主要是傳統產業;有的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創業、集群、孵化,比如西安、成都高新區,因為這些地方的科技資源豐富。這種新的模式與創業板的發展有很大的聯系。創業板開閘后,可以說創業項目在中國成長比較快,最快的三五年基本就能做成上市公司,而集群環境也大大加快了創業項目的生長速度。
10萬億園區目標很合理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發布,您怎樣看待《綱要》中提出的十年后產值十萬億的發展目標?
【王德祿】我15年以前給中關村做咨詢的時候,中關村產值是200億;3年以前,中關村達到了1萬億,去年達到 了1萬5千億。可以說,達到10萬產值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在硅谷,5年以前創業的Facebook,現在市值1000億美元,蘋果的增長速度也很驚人,應該說,現在硅谷這樣的企業并不在少數。中關村如果能孕育幾個這樣的企業,就可以輕松實現產值目標,
這個邏輯就是,評判高新區是不是高新,并不是以產值論英雄,而是要看中關村能不能再出現搜狐、百度這樣的創新公司,這是高新區的必備條件。
所以中關村不存在10萬億產值是否太高的問題,存在的問題其區內企業的創新能否走到世界前沿,如果能走到, 10萬億不在話下,如果走不到,甚至可能縮水。
現在北京居留成本很高,中關村這樣的地方是否面臨區域間的爭奪和競爭?
【王德祿】存在競爭,但是由于現在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改變,競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中關村是不是創業條件比以前差了?不是。因為現在的創業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20年前企業靠滾動發展,現在,你的創業想法要么不行,只要好就必須有天使投資給你燒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的創業者如果去追求這個地方便宜,那他就不會是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創業者更追求的是人才是否容易獲得、金融環境是否友好、其他政策環境是否完善。
而且所謂政策環境,現在也不是招商引資的待遇能否更好,而是指創業更容易獲取各種有價值的資源,包括創業導師、天使投資,了解其商業模式的員工等等。
按照發展階段,您認為中國的高新園區現在可以分為幾類?
【王德祿】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一流園區,不但有中關村,還有張江高新、深圳高新、武漢高新、成都高新、西安高新這;還有二十幾個園區,叫創新型園區,是第二;第三個檔次就是特色產業園區。一流園區在世界上能創造新產業,上市公司會越來越多;二流園區是在中國能保持領先;三流的是在一個產業能保持領先。
中關村與硅谷存三大差距
據了解,您多次去硅谷考察,怎樣評判中關村和硅谷創新能力的差距和差異化?
【王德祿】在企業創新方面,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在機制、體制差別比較大。
主要有三個點是比較重要的差距。
第一,是大學,大學在硅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強,中關村的大學創新動力沒有這么強。
第二,天使投資發展還不十分完善。在硅谷,創業有無所不在的天使投資,任何創業都有人會支持,包括同學、親戚、朋友,都可能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有一些人作為創業導師型的天使投資。比如有一些原來的成功創業者,他投資的不僅僅是錢,更重要的是帶來資源,解決困難,打開市場,輔導技術。中國現在也在發展所謂的創業導師,但是導師來自大學,這并不十分合適,因為創業導師必須是成功的創業者。在這個方面,中關村的第一代創業者現在紛紛退休了,他們為什么不能成為創業導師?因為他們當年不是私營企業。這是中國、中關村的很大問題。
第三,新興產業還發展得比較慢。硅谷基本上每隔5年就塑造一個產業,從計算機、軟件、IC、互聯網,一波一波地過來。現在一個說法,中關村是中國新興產業的策源地,但是這些產業通常都是美國有了,中國才學過來的,而硅谷是在創造全新的產業,這是完全不一樣。中關村在未來30年能不能成功,就要看能不能創造全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