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中關村“1+6”政策照亮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日期:2012-10-16  來源:中國網濱海高新
[字體: ]


理工雷科公司辦公區

     理工雷科取得的成績,除了北京理工大學多年的科研積累及理工雷科技術、管理人員的努力之外,還得益于中關村示范區的“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這不僅僅是政策的突破,而且通過中關村創新平臺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的互動工作機制,保證了政策的落實。   

  “走,再去上邊幾層看看。”在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一棟大樓內,參觀完位于3層的研發、生產區之后,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公司黨委書記、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斌又帶著記者來到該公司的其他辦公區域。

  “我們現在的辦公區有4000多平方米,員工近300人。”戴斌介紹說。而在2009年年底成立時,這家以北斗衛星導航、民用雷達及高性能信號處理產品為經營主項的企業僅有員工30人,辦公面積300多平方米。

  理工雷科經營業績的擴張速度同樣驚人:2010年銷售額1600萬元;2011年銷售額6700萬元,實現利潤1300萬元。截至2011年年底,理工雷科總資產達到3900多萬元。目前,理工雷科正在制定創業板上市計劃,準備于2014年提交上市材料。

  據了解,理工雷科取得的成績,除了北京理工大學多年的科研積累及理工雷科技術、管理人員的努力之外,還得益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

  “嚴格來說,如果沒有中關村示范區這么好的政策和中關村創新平臺的工作機制,就不會有理工雷科今天的成績。以前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得不到落實,這次中關村的政策不僅有突破,而且通過中關村創新平臺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互動的工作機制,保證了政策的落實。”戴斌表示。

  借政策東風 實現體制機制突破 

  在我國雷達研究領域,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擁有豐富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領銜的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多種新體制雷達、導航終端接收機和芯片等系列產品。但令科研人員備受困擾的是,不斷涌現的研究成果在評審、發表論文之后,最終卻被束之高閣。

  戴斌介紹:“這些科研成果都是國有資產,要想實現產業化,既受到國有資產管理相關規定的束縛,也囿于高校人員編制和科研資金使用的規定,既缺少人員又缺少資金。”對于這個難題,北京理工大學也急于尋找解決途徑。

  2010年年底,國務院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所謂“1+6”政策,是指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和6條支持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包括股權激勵、稅收優惠、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和建設全國場外交易市場等。

  2011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的補充通知發布,對股權激勵的相關實施政策做出了細致規定。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學校規章也相繼出臺。同時,在毛二可院士的帶領下,由北京雷達科技研究所近一半的人員創辦了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

  2011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批準理工雷科的股權激勵方案,同意將北京理工大學對理工雷科600萬元無形資產出資中的180萬元出資獎勵給以毛二可院士和龍騰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團隊的6名教師。這使北京理工大學成為中關村示范區進行股權激勵改革試點以來,第一個被正式批準實施科技成果入股股權激勵的高校,同時標志著該校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和學科性公司試點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談起這一系列體制機制突破的過程,戴斌回憶說:“中關村示范區一系列政策出臺,對我們猶如‘雪中送炭’。”

  兼顧理想與個人保障 科技人員覺得有“奔頭” 

  戴斌表示:“科學發展不能回避利益驅動機制和忽視利益分配的問題。股權激勵政策很好地解決了利益分配,讓教師能夠以科研成果這一無形資產分配到股權,這對調動教師科研積極性和轉變觀念具有重要作用。”

  “在理工雷科近300名員工中,已有近40人擁有公司的股份,其中包括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們給大量年輕員工留了機會,幾名工作滿一年的中層干部均擁有股份,即便不是中層干部,滿足一定條件也可以擁有股份。”理工雷科總經理劉峰介紹。

  “理工雷科的員工大多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了理想信念,每個人都很有干勁。但對于管理者來說,也要考慮員工的利益,讓其從付出中獲得合理的回報,這也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實施股權激勵之后,員工的理想追求與經濟利益兼顧,讓他們覺得更有‘奔頭’了。”劉峰表示。

  劉峰也是北京理工大學體制機制改革突破中受益的一員。“在畢業留校之前,我的研究方向就是理工雷科現在的核心技術,當時想法很明確,就是期待著將這項技術的推廣進行公司化運作。2009年理工雷科的成立,算是實現了我的一個心愿。”劉峰表示。

  同時,股權激勵機制更增強了劉峰對這項事業的信心。劉峰表示:“我能這么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經營與管理工作,在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時,自己的成果能有一個合理的方式體現在股權上,個人理想與物質保障達成一致。這不僅是我個人,也代表了一群人的想法。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理工雷科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快速實現規模的擴張和產品的大力推廣。

  促進人才培養 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良性互動

  戴斌認為,高校最根本的任務,第一是人才培養,第二是科學研究,第三是服務社會。“我們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最擔心的問題是對人才培養或科學研究造成不利影響,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搞好了,知識創新受到了影響”。

  “新的機制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理工雷科這種學科性公司搭建了一個新的創新平臺,而這種高效、靈活的企業化運作的創新平臺不僅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也促進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戴斌表示,公司經營的收益為知識創新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理工雷科的員工中,一部分人實際上承擔著學校的科研任務,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戴斌介紹,根據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北京理工大學又進一步進行了機制創新。從學校占有理工雷科70%股份的收益中拿出30%給實驗室集體,由其自主決定用于學科建設、人才引進、教師獎勵方面,另有10%給學院。這樣就兼顧了各方面的利益,并為公司和教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

  據了解,理工雷科成立以來,學科組的重大科研項目數實現了翻番、到校科研經費和SCI論文數平均增長40%以上,自然基金項目更是從2008年的1項增加到現在每年4-5項。

  據劉峰介紹,理工雷科目前專有一層辦公區用于接納前來實習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學生實習能獲得相應的報酬,一些優秀學生畢業之后選擇留在理工雷科。

  2010年研究生畢業之后留下來工作的牛亞雷,目前是理工雷科一個最大產品部門的產品經理。這位年輕人在讀研究生期間就來到理工雷科實習,從開始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到逐漸接觸項目、參與一些底層技術的開發,目前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干。

  “理工雷科為我個人的成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空間,同時股權激勵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公司利益結合起來,減少了個人發展道路上的迷茫和不確定,個人事業方向更為清晰。”牛亞雷表示。

  近期召開的北京市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重點在中關村示范區建設、首都科技資源整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

  對此,戴斌感到鼓舞,“中關村示范區政策的好處是,不僅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環境方面的保障,還形成了一套有很強執行力的機制,并通過先行先試政策給我們啟發和思路,對此我們從心底里覺得感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