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因陋就簡開拓天地 上世紀80年代初, 中關村第一個民營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成立時的辦公室外景。
▲今:中國“硅谷”碩果累累 中關村西區的繁華夜景。短短20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從零星幾家小店,發展到去年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3941億元、出口創匯27億美元的高科技園區。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從零星幾家小店,發展到去年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出口創匯27億美元的高科技園區。此外,回顧海淀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觸摸到教改“排頭兵”的持續活力和創意文化的繁榮前景。
“從農村走向城市”——在過去的30年,海淀區完成了從農業經濟向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經濟的“華麗轉身”。30年前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種”的中關村,今天已變身為海納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國“硅谷”。
●墻內成果累累,墻外刀耕火種
對于中關村乃至中國科技發展史來說,1980年10月25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中科院里最年輕的研究員陳春先和十個伙伴聚集在物理所的一個破舊的倉庫里,“偷偷”成立了一家全新的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作為“中關村第一個民營科技企業”,服務部的成立在鐵板一塊的計劃管理體制中打開了一個缺口,開啟了一個神奇的“知識經濟”新天地。
時隔28年后,當年服務部的創始元老之一、66歲的紀世瀛回想起來仍然心潮澎湃。那時最讓他備感“緊迫”的是中科院圍墻內外的反差:墻內現代化設備齊全,新技術成果累累;墻外仍是刀耕火種、人扛馬拉的小農經濟。
不過直到1983年初,陳春先的做法才得到中央領導的明確支持,在他的示范效應下,科研人員活躍起來,紛紛走出那道院墻開辟另一番天地,1984年,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為代表的一大批民營科技公司先后成立,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具規模。
在這些具有標志意義的變化后面,海淀區委區政府因勢利導,主動為新辦科技企業排憂解難。在1984年4月召開的海淀科技大會上,首次提出“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開發新型產業”作為海淀發展的戰略措施和目標。
經過多年的發展,到1987年,中關村地區的科技企業已有148家,聞名中外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步形成。1988年5月國務院做出批復,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海淀成立。數據顯示,短短20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從零星幾家小店, 發展到去年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3941億元、出口創匯27億美元的高科技園區,海淀園創造的GDP占據海淀經濟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