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胡曉煉:央行將對調控參數進行調整優化

2011-11-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體: ]

   最近一段時間,差別調整中小機構準備金率的呼聲頗高。市場22日即傳出消息,浙江省農信系統5家機構,獲準定向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16%,這一調整將于11月25日起生效。據稱,這些機構去年因為未達標而被調高準備金率,所以這次單獨下調。對這一市場消息,央行表示不予評論,但市場解讀為定向寬松的加強。

    此前,央行的一些政策口徑在不斷強化定向寬松概念。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日前即提出,貨幣信貸工作要在保持總量基本穩定、合理適度的基礎上著力優化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滿足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資金需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要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內,根據各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經營穩健性狀況以及執行國家信貸政策情況,對調控參數進行調整優化,并對主要服務上述領域的中小金融機構適當傾斜,支持資本充足率較高、資產質量較好、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信貸政策執行有力的中小金融機構業務發展。

    國際金融專家趙慶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局部下調存準率的可能性很高。胡曉煉的表態更強化了市場的這一預期,并且,這一調整涉及面可能更廣,不只限于浙江一地,差別準備金率動態調整政策,更多涉及到國有大行和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畢竟,政策鼓勵對中小企業、三農信貸和重點項目的投放。他解釋說,政策調整的大背景是信貸增長緩慢、中小企業困難以及外匯占款減少,如果外匯占款呈趨勢性減少,作為主要用于對沖外匯占款的存款準備金率則有全面下調的可能。“年底之前就有全面下調的可能,畢竟每年1月份都是銀行信貸投放的高峰,資金面情況更加緊張。”趙慶明說。

    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這只是大規模下調的開端而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存準率下調是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工具,但資本外流將在一定程度上稀釋政策的效果,因此,存準率下調的幅度可能超出預期。

    莫將“微調”變“大調”

    10月,中央剛提出要“預調微調”,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額馬上就大幅上升。中央政策開個小口子,地方隨即擴大化似乎已經成了既定模式,但是當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正處在一個微妙的變動時期,如果中央的精神下到了地方就走樣,很可能危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確定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10月24至25日,溫家寶總理在天津濱海新區調研時指出“要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至此,中央將對宏觀調控政策進行“預調微調”的基調已經基本確定。

    緊隨其后,10月貸款數據立馬出現反彈。月初的時候,借支持小、微企業和保障在建、續建基本項目的東風,商行的放貸速度就有所加快。到了10月下旬政策基調基本確定以后,日放貸量更是激增。據渤海證券報告介紹,10月下旬,四大行信貸閘門出現了突然松動。10月5至21日間,四大行新增貸款達600億元;在10月最后兩天,突擊投放貸款額更是達到了900億元。

    結果就是商業銀行10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了5870億元,大幅高于9月份的4700億元。盡管10月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8%,略低于9月份的15.9%,但是10月份季調后的新增人民幣貸款月環比折年增幅已經從9月份的7.1%大幅跳升至29.4%。

    貸款反彈又拉動了投資反彈。10月當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達到24.9%,較9月上漲0.6%個百分點。

    應該認識到,2011年四季度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四季度不同。當前中國經濟不能再次采用當年那種雙擴張式的調控手法,一方面經濟減速的壓力還沒那么大,不必要把貨幣政策完全轉向;另一方面,通脹壓力仍然存在,如果貨幣政策完全轉向,考慮到全球性的流動性寬松現狀,考慮到工人工資上漲和農民增收壓力,物價很可能再次走高。

    2011年世界經濟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發達國家面臨經濟衰退風險必然會傷害到新興經濟體的出口,中國在增長速度仍可承受的范圍內應該更側重擴大內需,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然而政策剛出現放松的苗頭,中央嚴控了一年多的信貸額就迅速反彈,連帶著拉動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回暖,這說明至少從年初以來中國調控所取得的成果有可能被葬送。

    這么說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早有先例。舉個近來的例子,去年四季度為了“十一五”進度達標,各地突擊開展了節能減排工作。結果今年年初時一放松,整個上半年高耗能產業都在反彈。

    溫家寶總理6日在圣彼得堡表示,房地產市場調控絕不可以有絲毫動搖。這樣的表態固然堅定了市場的信心,但是也反映出國內存在希望房地產市場調控放松的聲音。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如果“微調”被地方放大,甚至失控,就會讓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陷入被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