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郵政局公布首批通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的企業名單。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邦快遞)和聯合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UPS)赫然在列。這一消息,讓不少國內快遞行業人士驚呼“狼來了”。
不過,6月26日國家郵政局明確表示,聯邦快遞和UPS只是通過了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目前仍未獲得國內快遞經營許可證,尚在審批程序。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行業人士認為,牌照獲批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表示,聯邦快遞和UPS一直在經營其國內快遞業務,只是按照后來的中國法律走程序重新申請牌照,“法律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對于國內快遞企業短期內不會有什么影響,反倒是包括京東在內的電商陸續拿到牌照,可能會對快遞行業產生沖擊。
外資巨頭的快遞身份
據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人士解釋,《關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情況的通告(第一期)》只是年檢公告,里面所公告的是聯邦快遞和UPS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該人士并未明確表態,兩家公司所申請的國內快遞經營許可是否已經頒發,僅表示,一旦頒發牌照,必定會向公眾公開信息。
事實上,兩家國際快遞巨頭早在多年之前就開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當時快遞業務隸屬商務部管轄,商務部對外資公司的運營并無限制。隨著我國郵政政企分離的進程和《中國郵政法》出臺,才在條款中增加了對外資企業經營國內信件業務的運營限制,并要求快遞企業重新向郵政局申請運營牌照。
6月26日聯邦快遞在給本報記者的書面回復中稱:“聯邦快遞在2006年12月8日從商務部獲得投資證書和2006年12月20日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獲得國內服務營業執照之后,聯邦快遞于2007年5月開始在中國開展國內遞送業務。”
只不過,2009年10月中國新《郵政法》實施,要求建立快遞企業經營許可機制,聯邦快遞才不得不重新為“現有的業務申請快遞經營許可”。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國內信件依然限制經營,其他快遞業務本身就是完全開放的。從這一點上,聯邦快遞和UPS獲得牌照的法律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聯邦快遞官網上查詢國內服務的報價,一公斤之內的貨物,從上海發往江浙等長三角省份次日到達,價格為9.6元,寄往其他省市價格為20.5元至24元不等。這與順豐、申通等國內快遞公司的價格已經相差不大。
劉建新認為,目前“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的贏利點主要來自網購和電子商務的物流需求,其快遞價格實際上非常低,因此并不太可能成為聯邦快遞和UPS的直接競爭對手。順豐和EMS的中高端快遞需求,有可能會被聯邦快遞和UPS所分流。
即便快遞巨頭獲得國內快遞拍照。“短期內不會對國內快遞企業造成太大影響,五到十年可能會有一定影響。在各省市網點形成規模以后,對國內快遞的影響才會體現出來。”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
快遞業混戰在即
或許電商的“殺入”讓快遞企業更擔心。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第一批企業名單,其中包括京東商城,這也意味著京東商城已經獲得首批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
這一消息讓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很興奮,6月25日,劉強東在微博上轉發消息并評論稱:“太好了,京東快遞8月底正式開放!”此前,劉強東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介紹,京東商城物流自2012年2月起,已經開始處理來自其他國內電商公司的訂單,目前處于測試階段。預計到2015年,通過物流開放平臺實現外部訂單量能超過內部訂單,從而成為京東收入新增長的關鍵。
此外,有消息稱,凡客誠品、1號店等一批電商企業都在申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承認,電商的進入會對快遞企業造成影響,公司正在“密切關注”。
劉建新認為,電商進入快遞,對傳統的“四通一達”影響短期內不大,京東這些電商自建物流所占份額不過5%,更多的是通過第三方物流配送,占90%以上。而且電商雖然涉足物流,但后續擴張依然要受到網點規模的影響,增長速度會放緩。
“市場競爭主體趨向多元化,外資、民營、國營,電商和其他產業資本的進入,是市場成熟的標志。”徐勇表示。他認為,未來快遞市場將會進一步細分,快遞行業會呈現三個特點:綜合化、專業化、同城化。“一些快遞企業將走向專業化公司,電商配送、女性用品、食品、冷鏈、醫藥配送等等。”
一些物流企業也在進行類似的嘗試,比如順豐和申通兩大快遞企業幾乎同時向電商平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