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財經 > 正文

“中關村板塊”漸成創業板主力軍 九成公司屬戰略性新興產業

日期:2011-11-10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體: ]
 
  徐匯 資料圖
 

  2009年,國務院作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決策,同年,作為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又一重大戰略性舉措,創業板市場歷經十年籌備正式推出。兩年來,這兩項創新性戰略措施成功對接,互促互補,結出累累碩果。

  目前,創業板市場中的“中關村板塊”已基本成形,中關村示范區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占比達到13.7%,總市值占比達18.1%,在區域板塊中規模位居第一;上市企業的成長性、創新能力、分紅比例、機構持股規模等普遍居于創業板公司前列。

 

  而創業板則從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對創新創業高端人才吸引力、促進對資金和服務集聚力、促推公司規范運行、發揮產業龍頭引領作用、帶動輻射和示范效應等諸多層面對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到了強力支撐和促進的作用。

  中關村板塊總市值達1538億元

  “中關村板塊”漸成創業板主力軍。

  自2009年創業板推出以來,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緊緊抓住創業板市場發展契機,搶先成批登陸創業板,目前在創業板市場中已逐步形成“中關村板塊”。

  來自中關村示范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中關村有37家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占比13.7%,中關村板塊總市值為1538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的18.1%,兩項指標均排名區域板塊第一。這37家企業共募集資金303.82億元,目前募集資金全部按照計劃實施運用。

  同時,目前尚有3家中關村公司已經通過創業板發行審核,正在等待發行,有近40家上市申請正在審核當中,經過輔導備案的近100家,符合創業板上市財務指標的企業有1000余家。中關村代辦掛牌公司即將突破100家。

  銀河證券研報分析表示,近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總體保持了較好的成長性和較強的盈利能力。2008年至2010年,創業板已上市企業營業總收入復合增長率為37.61%,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47.72%,其中,營業總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50%的公司達48家,占18%,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50%的公司有64家,占23.97%,18家公司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100%。

  九成上市公司屬戰略性新興產業

  其中“中關村板塊”上市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中又有突出表現。中關村示范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兩年的運行來看,創業板中關村板塊具有五方面基本特征。

  一是盈利性和成長性高。中關村板塊最近3年和今年1-9月平均銷售毛利率分別為54.9%、56.7%、56.7%、58.1%,平均銷售凈利率分別為22.4%、25.3%、26.2%、24.0%,兩項指標各期數據均高于創業板整體平均水平。

  成長性方面,2008-2010年中關村板塊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為43.3%和54.6%,同期創業板整體水平為37.6%和47.7%;今年前三季度中關村板塊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為36.0%和25.7%,同期創業板整體水平為30.6%和16.0%。

  二是分紅比例高,注重投資者現金回報。去年中關村板塊全部23家公司均實施現金分紅計劃,高于創業板整體平均88.2%水平;現金分紅占當期實現凈利潤比例高達37.1%。

  三是行業領軍企業初步形成。截至9月底,創業板市值前五大公司中,有三家在中關村,分別為樂普醫療(300003,股吧)、碧水源(300070,股吧)、神州泰岳(300002,股吧);前20大公司中,有六家屬于中關村板塊。一批具有行業標桿性的中關村企業正在涌現。

  四是機構投資者投資比例高。截至同期,中關村板塊平均每家公司有6.41家機構投資者持股,機構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平均為18.6%,同時機構持股市值占流通股總市值平均為16.5%,這均顯著高于創業板總體水平。

  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突出。中關村3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有33家企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89.2%,遠高于創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50.98%的比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上市公司22家,占比59.5%,創業板總體為19.6%。

  銀河證券報告認為,伴隨著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就目前我國創業板的情況及“中關村”板塊在創業板中的地位來說,“中關村板塊”已經成為創業板市場的主力軍。

  同時,“中關村”和創業板市場形成了相互促進、共贏發展的局面,創業板的推出為“中關村”利用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中關村不斷培育和成長的大量優秀企業也成為創業板市場的上市公司資源基地。

  創業板引領中關村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創業板明確以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其各項制度安排使資本市場的創新資源更加有的放矢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配置。前述負責人表示,創業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生的強力推動,帶來了舉國創新機制和自主創新環境的根本性改觀,形成了產業創新的新生態;創業板的明確定位,與國家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緊密契合,與中關村一大批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階段性需求緊密契合。

  負責人稱,兩年來,創業板與中關村的成功對接形成了互促互補,也結出累累碩果,創業板對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創業板推出及平穩運行,顯著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了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明顯增強了對創新創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擴大了就業;極大提升對資金和服務集聚力,促進了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和科技中介服務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有力促推了公司規范運行,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加大了回饋社會的廣度、深度和力度;積極發揮了產業龍頭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拉動了并購重組,促進了跨區域投資,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應進一步顯現。創業板上市公司引領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顯著地促進了整個示范區乃至首都經濟的結構調整和方式轉變。

  第一,創業板推出后,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企業利用募集資金加大研發投入,研究成果迅猛增長,技術產業化加快,重大項目轉化收入逐年提高。

  2009年中關村示范區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7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后,7家公司一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平均為8.43%,較09年提高1.49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2.01億元,占營業收入仍保持在平均8.18%的高位水平。同時,7家公司上市后專利申請量由09年23項急劇攀升至10年77項;上市后新增轉化項目帶來的收入則當年營業收入比重也逐年增加。

  創業板上市的示范效應和激勵效應,還進一步帶動了中關村示范區內的自主創新活動。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化發展態勢顯著,企業集群不斷壯大,產生了3家千億元級企業集團、21家百億元級骨干企業,及244家十億元級創新型企業。08至10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科研經費支出呈持續增長態勢,去年示范區企業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是05年的3.2倍、6.2倍;去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的40.4%,今年1-9月則已超過去年全年。

  第二,創業板有力提升了上市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上市后人才快速集聚,并帶動就業增長。

  截至去年年底,中關村示范區共有23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上市初期,23家企業員工總數為9141人,到今年9月底,這一數字增長69.8%至15519人,其中大學學歷以上人數增長76.6%。另外,中關村通過實施中央“千人計劃”、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關村“高聚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到中關村創新創業。

  第三,創業板為VC機構提供了新的高流動性退出渠道,吸引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準上市公司集聚。

  截至10月底,中關村37家創業板公司中有26家在上市前有VC機構參與。26家公司上市前向VC機構實施第一輪融資中,吸引45家機構參與,融資6.62億元;其中10家公司上市前進行第二輪融資,吸引17家機構參與,融資金額共計2.58億元。

  2009年以來,VC在中關村示范區投資規模迅速增長,09年當年投資72.4億元,10年增至208億元,占全國投資總額的28%;今年1-9月,VC在中關村示范區投資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達到209.5億元。

  與資金流相匹配,科技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等機構也向中關村聚集,北京中關村創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多家機構合作設立了17支子基金,合作規模累計61億元,初步搭建了促進中關村示范區產業發展的投資平臺。

  第四,創業板公司上市后,在監管和公眾監督下更加注重規范運作。

  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董事會結構;積極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吸引、用好人才,截至10月底37家中關村創業板公司中已有14家提出股權激勵計劃,其中10家已實施或正在實施;公司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由于創業板上市標準明確,很多創新創業企業正提前準備,積極進行股份制改革,08-10年,中關村改制企業分別為61家、76家和142家。

  第五,創業板推出后,借助上市契機,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快速崛起為行業龍頭。在龍頭企業示范效應下,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蓬勃生機。

  近3年,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創業活躍,每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保持3000家以上,2010年達到3614家;平均注冊資本逐年遞增,由2008年的170余萬元增至2010年的200余萬元。去年,中關村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擁有企業達1.4萬家,占示范區入統企業的九成左右。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億元以上企業超過120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684家,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超過240家,新材料、生物醫藥領域均為百家左右。去年,中關村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總收入1.19萬億元,占示范區總體的74.4%。

  六是持續帶動輻射和示范效應,企業上市后按照市場化原則實施產業布局,進行跨區域資源整合,上市募集資金形成輻射效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得到顯現。

  截至10月底,中關村示范區3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有9家公司進行了22次并購活動,涉及金額11.25億元,并購活動均用于主營業務。3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在北京地區之外的募投項目達到21個,共涉及金額20.43億元。到9月底,涉外地項目已完成投資金額16.13億元;37公司上市后還利用非募集資金對外地投資共計4.82億元人民幣。

  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創新支持體系

  近兩年,創業板促進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發展的創板宗旨與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實踐相得益彰,已探索出了一條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從育種,到培育,到成長,到壯大的強有力制度驅動鏈條。

  業內人士分析,創業板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及源于中關村長期致力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創業、繁榮了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微觀基礎,也源于創業板建設思路、制度設計的“貼身貼心”。

  從創業板籌備階段開始,籌備小組就到現場調研,聽取后備企業的訴求,設計的制度聚焦于培育新興行業的領軍企業,符合企業發展現狀和實際需求,突出了創業板的“三新”特點,即監管理念新、制度設計新、功能定位新。創業板的推出支持了中小型、成長型企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創業板推出后,我國以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創業板、中小板及主板為主體的多層次證券市場體系日趨完善,一個有助于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市場體系正在形成。”業內專家說。

  中關村示范區有關負責人建議,應進一步完善以創業板為核心平臺的資本市場創新支持體系。

  首先,應當與創業板相呼應,加快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深化科技金融創新,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中關村示范區辦股份轉讓試點工作起步最早,發展最為成熟。截至今年10月底,代辦掛牌企業已達到99家,主辦券商54家。代辦系統已逐步成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順暢流轉的平臺、創投與股權私募基金的聚集中心、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資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試驗場。

  從試點效果看,一是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發展的作用初步顯現。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了有序的股份轉讓服務平臺,方便了創業資本退出,適應了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在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綜合融資能力和規范運作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試點依托我國證券市場現有的技術系統和券商遍布全國的營業網絡,建立了非上市公司股份規范化轉讓的技術、網絡體系,建立了非上市股份公司進行股份轉讓的監管制度安排和基本運行模式,有效控制了市場風險,為探索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市場積累了經驗。

  創業板創設兩年來,中關村有13家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掛牌企業啟動創業板上市工作,4家已成功登陸創業板,北陸藥業(300016,股吧)還成為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

  負責人表示,希望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管理機構落戶中關村,以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為基礎,加快建立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使創業板市場發展更有著力點,以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和支持的力度。

  其次,建議加大IPO政策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力度。建議創業板發行審核中辯證掌握企業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的關系,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業企業,應更加注重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未來發展前景,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避免未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優質上市資源流失。

  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同時對創業板再融資制度的推出表達了期待。截至9月底,創業板中關村板塊36家公司中,募集資金使用比例超過50%有8家,其中1家使用比例達到87.29%,且預計未來6個月內募集資金將使用完畢,另有兩家公司預計未來1年內募集資金將使用完畢。因此,前述負責人建議加快推出創業板公司再融資制度,針對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需求特點,對創業板再融資方式、條件、機制進行大膽創新,盡可能簡便、快捷、高效。

  再者,建議鼓勵中介機構服務前移,積極扶助創業早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該負責人認為,對于風險投資者和PE機構,不應過于追求短期PRE-IPO套利,而應有企業家識別和未來商業技術把控能力,敢于對人和團隊以及技術進行風險投資。建議監管層在鎖定期安排上鼓勵風險投資者、天使投資人和PE機構向前端投資轉移。

  “而對于投資銀行、律師、審計師等中介機構,相關服務向前端延伸非常重要。”負責人說,對于創業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缺乏管理人才,投資銀行的財務顧問服務,律師的法律顧問和審計師早期在稅務、財務規范等方面的指導,可使創新創業型企業從出生就能規范發展,一旦技術產業化獲得成功,即可走向創業板上市之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