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提出,要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大做強首都文化企業,打造首都文化航母”已然成為首善之區發展經濟的新亮點,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別是海淀核心區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責無旁貸,當仁不讓,正在成為“科技與文化”比翼起飛的樣板,為經濟騰飛增添動力。中關村數字科技企業水晶石公司勇于創新“走向世界”的發展給人啟示。該公司2000年開始服務于北京申奧,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供應商,2012年成為倫敦奧運會供應商,“延續奧運模式打造世界級企業”,從擁有員工300人的企業成長為擁有3200人、年產值高達10億元的國際型企業。文化自覺,是我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中關村人當務之急是要把北京市委市政府規劃的“路線圖”落到實處,主要是:抓好文化資源整合,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既要扶持中小企業又要培育“文化航母”,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推動科技與文化的結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形成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格局,是從實際出發,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重要戰略抉擇。要用高科技為新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感染力,擴大影響力,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中關村海淀核心區示范作用漸入佳境好評如潮
中關村科技園海淀核心區是中國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目前已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797家,約占全市的60%,創新型企業10300家,占中關村示范區存量企業的65%,已經形成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通信產業三大競爭優勢產業和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四大潛在優勢產業。其中,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成新增長點,新一代信息產業是核心優勢產業,生物產業優勢技術和產品引領全國,先進制造業向設計、制造、服務結合轉型,新材料產業引領我國產業發展高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擁有研發優勢。對海淀核心區的發展態勢,園區主任楊志強歸納為“三個轉變”,即“由引進消化再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由零散式創新向體系化創新轉變,由本土化創新向國際化創新轉變。海淀核心區的喜人變化迎來國內外業界的好評。美國電器電子工程師學會主席戈登·戴伊研究中關村得出的結論是“技術創新的關鍵是人”。英國科技園協會主席馬爾科姆·帕里認為“園區的孵化作用最重要”,在孵化過程中需要支持利益攸關方,使企業家重視研發。中國臺灣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總監羅一中,融合臺灣和中關村的經驗,強調“企業成功就是園區的成功”。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通過對硅谷的考察,認為“硅谷華麗轉身的三因素”可資借鑒,一是當時身為加州州長的里根創造了自由經濟的氛圍;二是斯坦福大學輸出了大量的人才和專利;三是納斯達克推動了科技和資本的對接,尤其是風險投資和“種子資金”的創新。
首都主流媒體報道中關村落墨在“創新發展”
自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在中關村建設我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中關村的一舉一動備受海內外關注。近期,首都各大主流媒體高度關注中關村改革發展態勢,落筆在“創新發展”上。人民日報以《改革科技體制,推進協同創新,中關村創新驅動激發強勁動力》為題,熱情指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進一步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全面激發創新活力,高端引領、創新驅動態勢越發凸顯。先行先試的政策允許“試錯”,創新的軀體需要強勁的“心臟”和長遠的支撐。新華社在《創新凝聚夢想——中關村經濟發展數字解讀》的文章中,一串串喜人的數字像跳動的音符,諸如,落地中關村的中央單位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超過200項,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90家,其中境外76家,境內114家,融資額近1800億元,“中關村板塊”的崛起得益于多層次融資體系的建立;北京地區實施“千人計劃”入選專家481人,約占全國入選總數的28%;中關村吸引留學歸國創業人才1.5萬名,累計創辦企業6000家。目前的中關村集聚著2萬家高科技企業,每年的更新量在3000家左右,具有“鮮明的創新驅動發展特征,而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是驅動企業成長的引擎”。光明日報熱情謳歌《“創新是空氣,是生命”——中關村推動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認為“招才,得才,用才,就得千方百計推進落實人才特區各項支持政策”。同時還指出,“中關村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已然得到國家各部委的鼎力支持,正在落實之中。
“中關村第一村民”建言弘揚“中關村精神”
在黨中央發出“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勇進發”的號令聲中,“中關村第一村民”紀世瀛先生倍受鼓舞,深感“中關村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縮影”,更是“中華高科技創業歷史的寫照”。“中關村人”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戰斗洗禮,讓身處其間的民營企業家甘苦自知,百感交集,凝聚為一句話,那就是“中關村精神萬歲”!紀世瀛先生30年來有多次進“萬言書”的壯舉,諸如:《應把大力促進民辦科技實業的發展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得到北京市委書記和市長的贊揚;《點燃第三把火,建立中關村知識經濟戰略區》,發出家喻戶曉的“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中關村”的豪言壯語;《關于加強民營經濟“理論建設”的建議》,在理論界、新聞界、特別是在民營經濟業界引起巨大反響,成為“基業常青”的理論基石;《關于建立創業教育工程體系的建議》,提出中國企業家“黃埔軍校”的理念,并付諸實踐成立世紀英才高等研修學院和蒙代爾國際企業家。紀世瀛先生發自肺腑地喊出“中關村精神萬歲”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主要是:蘊含“創新、創業、創造”的“三創”精神是“中關村精神”的核心、主線和基石;張揚“探索、冒險、競爭”人格魅力的“奮斗”精神體現“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毅力、勇氣和堅韌;篤定“誠信、服務、包容”的品德傳承“厚德載物”的理念是“中關村精神”的生命線和惟一宗旨。紀世瀛認為,“中關村精神”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產物,是首善之區新文化的精髓。紀世瀛先生之所以提出“弘揚中關村精神”的建言,旨在拋磚引玉,冀望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提高國家的“軟實力”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