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的《北京的冬天》里有句歌詞,“嘴唇變得干裂的時候,有人開始憂愁,想念著過去的朋友……北京的冬天讓人無法拒絕。”
正午時分的中關村,從一座座寫字樓里走出來的俊男靚女,腳步淡定而優雅,不急不忙,緩緩回顧中,走進步行街北邊的一家家裝飾考究餐廳,在低眉輕語中度過中午時光。不遠外優酷、微軟全球研發中心、中國電子大廈等一系列招牌,隱約地透出他們的身份。
幾年間,恍如隔世。
我從2011年開始,在中關村幾個大賣場跑產品行情,商戶李哥說那個時候的賣場已經進入了黃昏期,中關村正在從一個零售賣場轉型批量出售,整個華北地 區,中關村算是大碼頭。李哥入京15年,在賣場扎根了12年,他說,來到北京,我們都是普通人,過普通人的日子,吃普通人的飯,穿普通人的衣,坐普通人的 車,說普通話,喝普通燕京啤酒。
“中關村裝載著我們,也裝載著我們的夢想和悲歡”。很多年前,我認為他在扯淡,F在,我不知道他說得對不對。
2015年,路過E世界門口。去年底路過時,e世界的前門就已封閉,現在門口掛著一個招牌“統一經營管理,提高新的競爭力”,不禁心頭滄然。被時代拋在后面的人們還在苦苦掙扎,然而在這個時代,誰又能打敗趨勢呢?
E世界往北,就是以前被譽為中國IT產品中心的海龍和鼎好。海淀大街上近十輛板車停在路邊,板爺們躺在車上假寐。幾年前的這條街以及鼎好與海龍中間那條 不知名的小道,總是被送貨的小車和來往的客人,以及雙方拉客的停車位的保安擠得水泄不通,海龍和鼎好也因此沖突不斷。而現在這條路上來往的人屈指可數。
街上安靜得有點不太適應。對了,以前鼎好門口總是麥當勞冷飲的叫賣聲和門口的臨時促銷攤位的吆喝聲老遠就開始鼓噪著人們的耳膜,現在都不見了蹤影,甚至連麥當勞的招牌也不見了。
中關村被稱作中國硅谷,如今已成為最大的IT信息集散中心區。早年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公司迅速增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IT創業者。中關 村有新浪、搜狐、百度等這樣大型網絡公司,2005年騰訊也加入其中。中關村有聯想、方正、微軟等知名企業,電子一條街有海龍、E世界、鼎好電子城,幾度 輝煌。實際上2011年前后,整個電子產品的生態已經發生了變化,2014年的中關村電子市場,不少商家已經撤出賣場。如今“賣場”中關村逐漸遠去,電子 商務已取代紛繁亂雜的大賣場。
來說說我們
曾經的太平洋賣場在中關村一代的顯赫地位無人不知,賣場和網站一體,共同占據了太平洋數碼港這一頓中關村地標性的建筑。而如今它屢次改名,變成北大資源樓后,在去年年底又正式更名“北大王克楨樓”,PConline北京編輯部就在這棟樓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太平洋數碼港是第一家倒掉的數碼產品賣場。七、八年前從海龍到太平洋數碼港,都是在人群中擠來擠去,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抬頭看這個在海龍還沒有營業時火得一踏糊涂的IT賣場整體的樣子。
李哥曾經在太平洋數碼港租了個三十來平米的柜臺,當時應該是大生意。記得當時京東沖量時,他神秘地告訴我,京東的有些貨是從他那里倒過去的,那份竊喜透 著幾份自豪。然而后來,他從太平洋搬到了海龍,再從海龍搬到了街對面的科貿,現在京東猶在,而李哥的電話永遠顯示“請查證后再撥”。
中 關村的年輕人最多,這里毗鄰北大清華,高校院所云集,是中國高智力知識最密集區之一,迎面走過來帶著眼鏡的IT青年,腦海中可能是在納斯達克敲鐘的畫面。 每天上下班路上,常常能看到拉桿箱青年,有的是初來時的意氣風發,有的是一臉的疲憊迷茫,你不知道他們是來自哪里,又要去哪里,是剛來這座城市,還是要離 開這座城市?還是又換了一個新的工作?每個人背后都有故事,重復演繹著出發、上路、離開,夢想著有朝一日像馬云、李彥宏、柳傳志一樣成功。。
2011年“太平洋數碼港”關門時,我還在另外一家公司,曾想讓一位90后的妹子去采訪為什么倒閉的原因,結果這妹子說了一句話“我從來沒有去過中關村 買東西”。我當時就楞住了,中關村的衰落,不是自身所能決定的,于是直接放棄了那個想研究IT賣場衰落的“宏大”選題。當沒有用戶光顧時,再深入的調查和 研究都沒有價值。
中關村,臥虎藏龍。他匯集了年輕、夢想、機會、競爭、陷阱、泡沫諸多標簽。一個連喝水都要花錢的地方,一個在大網吧上班,上網上到失眠的地方。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最大的戰場之一,四海豪杰五方神圣都匯集于此,用鍵盤展開爭奪與廝殺,征途是星辰大海,勝利者將帶著傷痕逃離北京,去找尋理想生活之城。更多是不甘失敗又無法舍棄的人留下繼續戰斗。
2010年,以海龍、鼎好為首的西區電子賣場先后引入高新技術企業。當年底,它們的寫字間已基本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的入駐,邁出了2010年電子賣場 轉型的重要一步。2012年,創新工場、清華科技園(西區)已經集體遷址鼎好大廈。目前在中關村大街的36座樓宇中,鼎好、海龍、e世界等10座有業態調 整積極性。最為外界所熟知的鼎好、海龍等中關村電子賣場,將整體轉向以企業孵化器為代表的寫字樓。即便保留一些商業,也是一些規范的品牌體驗店,讓消費者 在線下體驗正牌的產品。2014年,中關村西區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投入運營,僅一年時間,簽約入駐大街的創服機構已從最初的10余家增長到30余家,孵化創業團隊600余個,其 中包括92個海歸團隊,350個團隊獲得融資,總融資額17.5億元,平均融資額在500萬元左右,成為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典型樣本。
中關村真的變了。
記得有一次搜狐CEO張朝陽作為宣講嘉賓來到IDG校園創業大賽第一站清華大學,當場一位大學生毫不客氣地發問,“你覺得搜狐老了嗎?”這個問題不僅針 對搜狐的張朝陽,也針對所有的互聯網大佬們,他們最大的擔憂就是自己老了,不懂年輕人的世界,被甩在時代的后面。如今走在中關村大街上,你感受到最多的是 慌張、匆忙和焦慮。競爭激烈,人人自危,仿佛每個人都患上互聯網焦慮癥。
那些永遠年輕,不敢衰老,不知疲倦的一個個ID,住在中關村。鐵打的鍵盤流水的兵。誰又知道,未來十年的中關村將會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