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促進會昨天(18日)透露:本市正在制定青少年科學素質標準,年內,高中生科學素質評價標準將出臺。
去年,北京科技促進會曾向東城、西城、朝陽和順義四個區的中小學發放了2000份問卷,調查學生們的科學素養和科技教育現狀。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整體科學素質偏低,郊區學生和城區學生差距較大,而普通校與名校的差距也很明顯。雖然目前尚未形成調研報告,但工作人員發現,越是知名學校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普通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則顯得無暇顧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從小學就開設了科學課,但直到高中也沒有一部標準作為參考,學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科學素質連老師也說不清楚。
為填補這項空白,今年,市科協委托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將這項工作列為重點課題,計劃用三年時間制定出“首都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標準”。據了解,該標準共有四套,分別按1至3年級學生、4至6年級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段,同時,還要出臺相匹配的測評工具。標準出臺后,有關部門將開展相關課程與教材研發、科技教師培訓、教具學具開發和科普活動創新等支撐體系的研究與開發。
課題組擬邀請中科院、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央教科所和北師大等權威機構的知名科普專家、科學素質研究專家、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及評價研究專家等組成課題專家委員會,此外,還將吸引市、區(縣)優秀教研員和學科帶頭人參與課題研究。預計今年底,高中生科學素質評價標準及測評工具可制訂完成。
有關負責人介紹,制訂中小學科學素質評價標準的同時,還要培訓科技教師,努力培養一支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和視野開拓的科技教師隊伍。
按照計劃,今年本市對科技教師的培訓將在海淀、通州、昌平和平谷四個區開展,參加培訓的教師有240多人,他們需要完成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共60課時的學習。“在延續去年課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地震防護、核能利用和核安全、科技信息素質培養等,總共14門課程。”
另據了解,由市科委、市教委聯合主辦,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承辦的“體驗科技北京,暢想世界城市”系列活動于昨天拉開序幕。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市科協副主席王渝生結合當前形勢,為四中學生做了題為“核能利用與核輻射防護”的講座。
從現在起到今年底,全市中小學生可以參加“聆聽科學,爭當世界城市小主人”科學大講堂活動、“魅力科技,締造世界城市之美”金點子征集活動、“爭當世界城市小主人”優秀科技主題活動展評、“讓我們的城市更美好”模型構建活動、“世界城市巧手繪”科普畫征集活動。
馬上就訪
學校科學課“各自為戰”
記者從部分中小學了解到,雖然各學校已意識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但由于沒有標準,長期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況。
作為東城區區級骨干教師,俞輝在黑芝麻胡同小學已教了13年科學課。她認為,科學素養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基本知識、研究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過,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到底應該學多少科學基礎知識,她也說不清。
像俞輝一樣,幾乎所有的科學老師都存在這種困惑。
前不久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和地區20年前的水平。這一結果為學校教育敲響了警鐘。
一些校長認為,科學素質評價標準的出臺將令科學教育有據可依。當然,真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需要把知識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