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不到9點,中關村西區的車庫咖啡走進了一批神秘的客人。他們剛剛乘飛機從硅谷來到北京,帶著將廢塑料變成燃油的新能源項目、為藥物診斷研制“超級偵察兵”的生物醫療項目等硅谷頂尖技術,來跟中關村的創業者切磋。
這些神秘之客來頭可不小,他們是2013首屆中關村—硅谷創新創業大賽硅谷賽區前12強創業團隊的創始人。一場中關村、硅谷兩地創業者“豪華”陣容之間展開特殊的交流會拉開了帷幕。
如果把疾病比作入侵領土的敵人,常常需要有“偵察兵”去探查敵方來路、性質、侵略情況。在傳統診斷和藥物的靶向治療中,扮演這一角色的常常是抗體,“但它做得并不完美,常常出現錯誤診斷、毒副作用。我們要做的是打造一種‘超級偵察兵’,用新一代合成抗體解決傳統抗體不能解決的問題。”來自硅谷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Aptitude首席運營官宮強,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向大家介紹起了他們基于微流體技術的新型合成抗體開發平臺。
7年前,宮強等人在加州大學就開始研發這個項目,利用分子生物工程學的技術手段,提高疾病檢測和治療的準確率和穩定性。項目不僅獲得了100萬美元的融資,還在剛剛落幕的中關村—硅谷創新創業大賽中,擊敗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16個國家的200多家科技型創業企業,奪得冠軍。
不過,從硅谷來的冠軍團隊,在中關村的創業同行前竟也倒起了苦水。“我們看好中國的市場,希望能在國內找到技術和渠道合作方,共同開發產品。但是出國已經10年,對中國市場情況太陌生,不知道該如何開拓品牌。”而中關村的創業者、在中關村賽區獲得第二名的睿芯聯科創始人,也說出了他的苦惱—“我想向硅谷的團隊請教,你們怎么解決創業初期的人才問題?我們的技術比較新,甚至有些小眾,人才都得自己從頭培養。”
“在硅谷,我們公司能吸引到數十個斯坦福、哈佛等著名高校的畢業生,免費為我們的創業公司‘打工’。”剛剛從美國飛到北京的硅谷創業者趙志勇,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創業經驗。“我認為硅谷有這樣一種文化,只要你能畫一張足夠吸引人的‘大餅’,就有人愿意不計成本地跟你一起干,中關村的創業者行嗎?”
圓桌對面,一位中關村當地的創業者毫不示弱,“聽完大家講的涉及人臉識別、物聯網技術的內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講了,因為覺得我們的項目有點把大家‘趕盡殺絕’的意思。”
這略帶“火藥味”的精彩一幕,讓創業者們的討論聲越來越響,氣氛也越來越熱烈。
“我決定了!這次不跟大部隊回硅谷了,我得在中國多待兩個月,一定要把項目在中國成功落地再回去。”將廢塑料變成燃油的新能源項目Polymer Green聯合創始人、硅谷創業者王胤超,則干脆改變了行程安排。
據悉,這是中國首次通過“同臺競技”參加創業比賽。下一步,北京的優秀創業者將赴硅谷進行數月的短期孵化,為中關村創新技術、模式在硅谷生根發芽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