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檢察院的檢察官介紹,2010年7月27日,涪陵區警方接到舉報,稱涪陵區博愛醫院負責人薛友海、市場部負責人馬江華等人,虛構五保戶在該醫院住院,騙取國家醫保金6000元。
警方初步調查,涪陵區博愛醫院屬于營利性質的民營醫院。2007年5月30日,該醫院被確定為涪陵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2009年3月4日被確定為涪陵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
該院與涪陵區醫保中心簽訂了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凡是參加了醫保的患者到該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報銷相關費用。
2010年8月初,涪陵警方對該案進行立案偵查。當月中旬,醫院負責人薛友海被抓獲歸案。
據悉,這是我市首例以醫院為主體的醫保詐騙案。來自檢察機關的統計顯示: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涪陵博愛醫院共騙取國家醫保基金等16萬余元,涉及“五保”、“低保”病人200多人。
騙術A:小處方給患者 大處方騙醫保
檢察官稱,他們調查了一些在鄉村醫生或敬老院院長推薦下到博愛醫院看病的五保戶、低保病人。他們均表示,到博愛醫院看病、住院,醫院安排車輛接送,治療過程花了多少錢他們不清楚,因為有的根本沒交錢,或者只繳過少部分醫療費,而且醫院每天還免費發放8元到1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費用。
包接送、少給醫療費或不給醫療費、補助伙食費,這些都是惠民行為啊?
檢察官說,這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博愛醫院是通過這些來騙取醫保中心的醫保金,達到賺錢的目的。
檢察官介紹,博愛醫院騙取醫保金時,運用得較多的招數就是“小病大處方”。
具體方法是:醫生對前來看病的五保戶、低保戶患者,盡量擴大檢查項目,開處方時開兩張:一張處方,是醫生按患者的實際病情開出,盡量用低價藥,患者基本沒有實際損失;
另一張處方,則是醫生虛開的藥品和檢查項目,有的藥品沒有,是虛擬的;有的即使有,也是多開了;有的卻是用高價藥代替患者實際拿到的低價藥。
醫生在開“大處方”時,要標注“×”記號。
藥房工作人員看到畫“×”的處方后,就明白了———醫院負責人薛友海交待過:畫“×”的“大處方”上的藥品和治療項目,必須上傳到醫保報銷網絡,用于騙取醫保和民政救助資金。
“大處方”與患者“小處方”的價格差額,就是醫院的利潤。
法院查明,博愛醫院采取“小病大處方”、虛增治療費的方式,騙取醫保金14萬多元。薛友海聽到風聲后,曾令人將部分“大處方”燒掉,企圖毀滅證據。
騙術B:借醫保卡 辦虛擬住院騙醫保
檢察官稱,博愛醫院還有一種騙術是,通過醫院員工借來的醫保卡“空掛床位”,虛擬辦理住院。
“空掛床位”的具體操作手法是:醫護人員拿著借來的醫保卡,在住院記錄上虛列幾種疾病,按醫保制度規定開出處方,當成真的病人住院、開藥、檢查等,最后上報給醫保中心。醫保中心根據住院手續及藥品清單進行報銷。
僅從住院報賬清單上看,一切都合規合矩。但這種情況竟是一些醫生為了完成業績多獲提成,從親戚朋友處借來醫保卡辦理虛擬住院。
證人羅先生稱,他是涪陵社保局職工,近年來沒有因病住院。他的姐姐在博愛醫院工作,姐姐曾經通過他的妻子,借過他的醫保卡,但具體借來干什么他不知道。
而博愛醫院的病歷檔案反映:羅先生在2008年12月3日住院治療13天,住院治療費用8968元。其中報賬6114元、自費2854元。
暴露醫保金發放監管滯后
對于該醫保詐騙案,涪陵區檢察院檢察官分析,目前醫保中心主要通過對診療結束的病史進行審核,以判斷定點醫療機構和參保人發生的醫療費用是否合理。這種事后檢查,不能及時發現定點醫療機構的不合理檢查、治療、用藥等違規行為,在監管上存在滯后性。
檢察官建議: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各個醫院參保人員就醫過程的監督,嚴把病人資格審查關。同時,參保人員不能隨便將自己的身份證、醫保卡隨意借與他人,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三種常見醫保詐騙
第一種是醫療服務機構詐騙。
有的醫院采取虛開醫藥費、虛假記賬、“掛名”住院、改病歷、換藥名、編處方、在單據上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法“撈錢”,為未參保人員報銷。
第二種是參保機構詐騙。
一些參保單位少繳醫療保險費,不按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瞞報繳費工資基數。
第三種是參保者詐騙。
參保者通過非法渠道開具或偽造虛假住院票據、住院病歷,通過報銷程序套取醫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