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則微博被廣為轉發——“某門戶網站編輯辭職、在中關村一帶賣涼皮、四個月掙70萬”。博友在評論的時候不乏質疑聲,但也引來了更為廣泛的討論——更有人貼出其他小商販的收入表,比如賣盒飯的一個月能掙6000左右;地鐵外面賣玉米的大嬸,一個月掙4000;給手機貼膜的一個月也至少幾千!
然而真實情況怎么樣呢?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中關村一帶的小商販發現,小商販收入確實不菲,但是也有淡旺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賺的是辛苦錢,而且經常要和城管捉迷藏。
賣盒飯的一天掙300
一天的中午,記者來到中關村。這里不僅是計算機軟硬件的海洋,更是人的海洋——銷售代表在賣力地吆喝;拉板車送貨的忙得滿頭大汗;工程師在給客戶處理各種電腦問題……
中午時分,大家都餓了。銷售代表小李都聽見自己的肚子在“咕咕”叫了。記者跟隨他來到中關村E世界對面的一個小角落里,這里被三座大廈包圍著,如果不仔細找,很難能發現這個角落。
還未走近,角落里已經飄來了香味,小李狠狠地嗅了一下。他快步走近,那賣盒飯的看來和他很熟悉了,抬頭問他:“今天不吃西紅柿炒雞蛋了吧,小雞燉蘑菇怎么樣?”小李“嗯”了一聲,接過盒飯,將錢遞過去就走進大廈里開始他的中午飯。小李說,以前他是每天都買這種盒飯吃,后來因為品種少,吃膩了,就隔一天來買一次。
“這么便宜,不怕不衛生嗎?”小李對這個問題根本不在乎:“現在哪里都一樣,反正吃著味道還可以。”
在這個角落里共有三家賣盒飯的,每一家的菜式基本都一樣——西紅柿雞蛋、小雞蘑菇、豆角燒肉;價格也一致,都是6塊錢,包括米飯或者饅頭。但是這些都不妨礙他們生意的火爆。來自河南的一家再賣完50盒盒飯之后,就打電話讓家里人再來多送一點。
這些靠著中關村賣盒飯的收入能有多少?真像微博中傳說的那樣?記者以老家親戚也想來北京賣盒飯咨詢了其中一家,那位大姐一聽記者的口音相像就道出其中的一五一十:“我在這賣盒飯都七八年了,這兩年生意并不像以前那么火爆了,一個是賣盒飯的多了,另外是一些人上餐館里吃了。”
“那一天能賣多少盒?”
“我們只做午飯,我在這兒能賣上七八十盒,再加上有固定的客戶,能賣出去將近200盒。”
“6塊錢的盒飯,咱們一盒的利潤能有多少?”
“這個你真想來賣了,咱再給你說。”后來經記者向其他小商販打聽,這盒飯的成本也就4塊多錢,甚至更低。如此算來,盒飯大姐一天能掙300元。
手機貼膜一天掙一兩百
在海龍大廈西側的路上,有幾位大姐坐著小板凳等待貼膜的顧客,她們都有一個硬紙殼寫的廣告牌:手機、相機、筆記本貼膜。
梁大姐在這里駐扎已經有三年多了,看到記者走近她的攤位,一臉欣喜:“買新手機了?貼個膜吧。”
在給記者手機貼膜的同時,她講述了自己的生意經:“這中關村就是我們的靠山,人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就吃中關村了,這一天得賣出多少個手機、筆記本啊。”
梁大姐也不避諱給出自己的小賬本:“我這個給手機、相機貼膜有三個檔次,分別是10塊、20塊、30塊;給筆記本貼膜則是20塊、40塊、60塊,關鍵是看膜的質量,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膜都是在北沙灘一個批發市場內進的貨,最低的也就一塊多一張,貴的能有十幾塊。”
由于給手機貼膜的比較多,記者在梁大姐周圍觀察了一下,在一個小時內她有兩個顧客。后來問她:“一天能貼多少膜?”梁大姐也不隱瞞:“周末一天最多的能貼十來個,什么檔次的都有,算算一天也有一兩百多的純收入,但是天冷就不行了,俺們雖然在外面冷颼颼地坐著,但是顧客不多,誰愿意在外面等著給手機貼膜啊,這冬天就是一個淡季。”
梁大姐怕的不只是冬天,還有城管,“能不抄嗎?看到了,連板凳加我們這個裝膜的書包都能給弄走。”說到這里,梁大姐下意識地抓緊了她的書包。賣盒飯的也怕城管,她們說:“看到了就跑,就把盒飯扔下唄。”
希望小商販合法經營
守著中關村這個經濟興旺的地方,小商販們已經參與到這里的經濟生活。那么如何對待這些小商販,這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問題。記者查閱到,其實重慶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動作,該市提出與其一味地堵,不如適當地疏,在部分背街小巷開放攤區,降低費用,支持小商小販合法經營。有社會學家就指出,這種做法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多給小商小販生存空間,既要給他們擺攤的地方,又要降低他們擺攤的門檻。
回到梁大姐那里,記者曾給她算了一下賬:在旺季的時候一個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記者問她:“假如給你一個固定的攤,收點費,愿意嗎?”她回答說:“只要不是特別多,那當然愿意,誰愿意天天像賊一樣掙錢呢,貼膜的時候還東張西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