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記者在“中關村(000931,股吧)指數2014”發布會上獲悉,2013年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收入和利潤增速雙雙超過20%,居全國高新區之首。此外,全年收入超億元企業達2362家,與津冀兩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超60億。
北京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現場發布“中關村指數2014”
全年收入超億元企業達2362家
指數顯示,2013年,中關村企業成長指數達181.0,比2012年上漲22.8點。在企業成長的各項分指數中,獲利性切指數同比增幅高達16.2%,領軍型企業指數首次突破200點,達217.8。
隨著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逐年增加,2013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增加至6000家,中關村共有487家企業實現了收入倍增,8家企業入選2013年亞洲中小上市企業200家榜單,百度連續四年位居前三甲,小米成立剛剛三年,今年也有幸上榜。
不僅如此,2013年中關村全年收入超過一億元的企業達到2362家,426家企業實現收入達到1.3萬億,占中關村總收入的42%,規模化的特征也體現出來。上市企業總市值達到2萬億,同比增長52.3%,增長幅度超過50%。越來越多的高成長性企業新進躋身“百億企業俱樂部”領軍企業市場。
與津冀兩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超60億
京津冀協同發展既是破解新時期首都可持續發展難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中關村指數總負責人趙弘告訴記者,目前中關村已有341家總部型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387分支機構;流向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0億。
現在中關村與津、冀合作的項目有與天津、廊坊、承德、唐山等四個京津冀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地方政府合建天津濱海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學新城、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等五個科技園區和產業基地。
“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相比,三地協同創新合作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差距,北京、天津核心區與周邊經濟發展落差還較大,區域市場一體化程度還叫地,行政區劃壁壘制約依然存在,區域創新合作還缺乏統籌協調。”趙弘如是說。
港澳臺和外籍從業人員達到10699人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2013年中關村企業實現出口336.2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增速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中關村企業境外專利申請再創新高,PCT專利申請量為2155件,同比增長44.7%;企業獲得的歐美日三方專利授權量有427件,同比增長16.7%。
根據中關村發布的指數來看,2013年中關村國際化指數快速攀升293.4,比2012年大幅上漲90.0點,位居指數發布第一名。
中關村管委會經濟分析處處長孫雙琴告訴記者,此類現象的出現并不奇怪,隨著中關村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日益增強,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截至2013年,中關村從業人員就已經達190萬,其中港澳臺和外籍人員的人數也達到10699人。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中關村還新增外籍專家335人,使外籍專家總數達到2654人,占外籍從業人員近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