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技術創新,要合作更要開放(絲路故事)——走進青海中關村

日期:2014-11-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體: ]

2012年3月,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暨海東科技園誕生,這是中關村園區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個輻射基地。兩年多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積極推薦中關村園區高科技企業到海東科技園落戶和發展,在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企業孵化等方面對海東科技園進行支持。

  多方合作 實現雙贏

  只有實現雙贏,才能確保長久合作。

  海東市對入駐企業在稅收、土地、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同時發揮中關村國家示范區的科技、人才、品牌、產業優勢和自身的區位、資源、政策優勢,將其逐步打造成為青海省的“人才集聚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企業孵化基地”。

  海東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結合起來,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園區內落戶,以園區關鍵性企業、大型企業或企 業集團為龍頭,通過產業分解或鼓勵其母體公司內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分離出來自辦公司,從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緊密分工與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

  中國硅谷挺進海東,通過新公司衍生促進產業內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產業聯系,提高園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建立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新興材料、水資源產業、健康產業、信息技術五大產業和科技孵化器,形成海東科技園獨具特色的“5+1”專、精、特、新產業集群。

  夯實基礎 提檔升級

  為更好地發展海東科技園,海東大膽地推出一系列創新性舉措。

  機制保障是基礎,也是關鍵。這里采用“園中園”機制,設立了海東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海東科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的三元組 織構架,下轄行政部、工程部、招商部、人才部和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有限公司,負責全園的規劃、開發、建設、經營、管理以及科技招商、新興產業引進 等工作。

  加大人才儲備。2012年以來,以中關村生命園、國際孵化器為代表的中關村專業園簽訂對口支持協議。海東科技園與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等26所知名高校及科技園簽訂了合作協議或合作意向。

  凸顯軟件優勢。為有效解決企業創新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科技園的實際特點,融合國際國內科技孵化器成功經驗,建立面向科技企業的服務體系,搭建政 策對接、項目申報、企業創辦等實用服務平臺。海東注重政府引導、多元化參與,建立誠信體系等一站式服務平臺,成立孵化器管理公司。同時,制定風險管理措 施,加強監管力度,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科技人才創業,吸引和凝聚小微企業入駐園區。

  項目引領 創新為魂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人力、財力、物力對海東科技園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向青海能高光伏項目、百能儲能材料項目和道通物聯網項目 分別給予了100萬元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去年簽署了《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支持海東科技園發展合作協議書》,確定了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與海東科技園 的戰略合作關系。

  目前,已有49家企業入駐科技園,其中5家為生產型建設項目;入駐孵化器項目44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等行業。

  更加注重科技創新。44家入駐孵化器企業中以海東道通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漢納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代表,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特別是海東 道通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青海平臺建設,標志著國家級產業公共服務延伸到了青海信息產業領域。2013年,各入駐企 業已申請各類專利47項,3位企業家分別獲得了“青海省2013年度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稱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