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至北四環,南到海淀南路,東達中關村大街,西臨蘇州街—這塊方圓約一平方公里的區域,慣常被人們稱作中關村西區。它在480平方公里的中關村示范區中活力最強,也被稱為中關村核心區的核心。
作為縱軸線的海淀中街,以及作為橫軸線的丹棱街,是搭就中關村西區的十字骨架。從今年三月一個簡單的開街儀式之后,這條十字有了新的名字—中關村科技金融街。
街區面積一平方公里,僅占整個中關村示范區面積的0.2%,卻容納了銀行貸款、擔保、融資租賃、信托等所有金融工具,形成了完整的科技金融生態鏈條。
這樣一條街,因十多年間中關村人創新研發的需求而匯聚,以因勢利導的政府引導而成型。而今,這里正成為中關村創新創業的動力引擎。
從“旱土”到“雨林”
“中關村科技金融街?真要追溯的話,得奔上世紀去啦。”在一些中關村“老住戶”印象里,逐漸繁盛熱鬧的中關村科技金融街,早在十多年前就種下了小苗。
1999年,國務院批準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
園區建立不久,北京市第一家以科技園區命名的支行—北京銀行中關村科技園區支行隨之誕生,成為中關村第一個成規模的“信貸工廠”。在這家“工廠”, 原先由一位客戶經理全程負責一位客戶貸款業務的場面,變成了營銷經理、貸款經理、風險經理等多個崗位協作的流水線作業。傳統方式下一個多月才能批下來的貸 款,在這里3天就能完成。
此后的十幾年,中關村的發展不斷提速,創新的金融產品一再問世。
2003年,全國首個信用自律組織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成立,信用等級首次引入中小企業融資,大量企業的貸款難題得以解決;2006年,“新三板” 率先在中關村試點,達不到主板上市指標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有了資本市場“輸血”的渠道;2007年,全國第一只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在中關村發行……
但是,層出不窮的金融產品依然不能匹配中關村的飛速發展。2014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總收入達到3.5萬億元,與1999年剛成立時的14億元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別。
“6457”!對這個數字,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行長助理謝強華記憶猶新。
2013年11月,中關村管委會與人民銀行營管部聯合對中關村地區近兩萬家企業調研后發現,竟然有6457家企業從未貸過款。
是他們不需要嗎?不是!初創企業都缺錢,但很多中小微企業求貸無門。“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事一直在上演。
如何從草木稀疏的旱土,變成繁茂蔥郁的雨林?中關村亟待突破。
“天使”匯聚沃土漸起
2012年的一天,一位風塵仆仆的創業者來到3W咖啡,他的目標,是咖啡館股東之一的徐小平。
在咖啡桌上,這位創業者“啪”地拍下了一張紅彤彤的房產證。“我想找創業投資,用自己的房產做抵押。” 他甚至還不清楚,以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為投資目標的創業投資,不需要創業者做任何實物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