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關村比作一棵大白菜,那么海淀園區就是這棵白菜的菜心,是最核心的部分。”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黃英用這樣一個俏皮的比喻來詮釋海淀園的地位。
中關村海淀園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發源地和核心。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海淀的中關村地區誕生了“電子一條街”,隨后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高新區——北 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9年在試驗區的基礎上建立了中關村科技園區,范圍覆蓋到海淀、昌平、豐臺,至2009年國家批復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中國第 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擴大到北京的16個行政區,中關村海淀園是它的核心區,也是中關村示范區最鮮亮的名片。“未來,海淀園的名片將不會止步于一 個單純的科技園、創新區,它將會發展成為一個‘創新之城’。推動它持續創新的源泉,不是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部門,而是匯集了來自中央、北京市、海淀區等各級 政府以及廣大駐區事業單位、企業、各類服務機構等全方位力量共同推進的大創新”。
與眾不同的是,別的科技園區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但是海淀園區沒有。“只要在海淀區內從事科技創新行業,就都能享受海淀統一的政策。”作為科技 創新的中心,中國最好的大學、最頂尖的科研院所、最優秀的人才都在這里,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地域無法比的,獨樹一幟的還有這里自然孕育而生的深厚的 創新文化。作為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策源地,很多企業一開始都在海淀開展研發創新,正式成立公司,發展壯大之后再擴展到其他區縣或者外省市。海淀作為最具有創 新創業活力的區域,無論從創新創業的案例數還是被投資數,都排在全國前列。正是這樣豐富的創業資源和良好的創業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創業服務機構在此“安 家”。在220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上,聯想之星、天使匯、車庫咖啡、3W咖啡等30多家創業服務機構的招牌琳瑯滿目,這些服務機構可以滿足創業“找人、 找錢、找人、找圈子、找導師、找技術”等需求。開街一年多來,共孵化600多個團隊,服務流動創業團隊數以千計,創業企業解決就業數以萬計。創業大街組織 線上線下活動1445場,平均每周舉辦超過30場,參與人數超過13萬人次。
“政府不能只局限于提供一個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營造一種創新創業的生態,將所有創業的要素匯聚到這條街上來,讓創業者能夠在良好的環境里快速萌芽、 健康生長。” 為了更好地服務創業,海淀區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改革,先后推出集中辦公區、多證聯辦、創業會客廳等多項舉措,激發創新活力。全區設 立26個“多證聯辦”服務站,在這里創業,只要資料齊全, 4個工作日內就可以創辦一家企業,大大簡化了創業審批手續。在集中辦公區,創業人員可以用一個工位注冊一家企業,在這里,一張桌子、一臺電腦就能成立一家 公司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服務青年人創業方面,園區出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意見,開設有專門的大學生創業服務窗口和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并與團委合作, 共同舉辦U30創業大賽,“尋找改變世界的青年創業力量” 全年四次季賽,一次年賽,最終評選出30名30歲以下的創業青年,將獲得創業導師陪伴、投資基金支持、媒體宣傳跟進等支持。
截至去年年底,中關村海淀園有科技型企業12000余家,約占北京市的60%,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6000余家,“十百千”企業214家,上市掛 牌企業近500家。2015年,海淀園高新技術企業全年預計完成總收入1.62萬億元,同比增長13%;預計技術合同成交額1435億元,同比增長5%。 預計全年專利授權量約1.45萬件,同比增長25.6%。海淀主持完成的49項成果獲得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 46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21.3%,占北京市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69%。此外,還有24項海淀參與完成的成果獲獎,海淀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獲獎項 目數占全國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31.7%,凸顯了海淀區科技資源優勢和創新能力。
這些成就與園區一以貫之支持創新創業的舉措密不可分。為了培養和留住人才,除了國家和北京市的人才吸引政策外,海淀從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制定了 “海英人才”政策。在全國率先設立的“博士后工作站”,經過十多年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博士后由企業和大學共同培養,博士后在站的時候就是帶著課題 去,這種研究不是純理論的研究,而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用科技知識推動企業創新。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站后就直接留在企業當高管”。園區還為人才提供公寓和公 租房優惠,協助解決許多優秀海歸人員的生活難題,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創新。
據悉,在“雙創”時代,海淀園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總目標,不斷探索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業組織模式,著力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聚智聚資聚人才,創新創業創未來,力爭在科技創新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