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風起中關村,正吹向京津冀三地。在日前舉辦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論壇上,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宣鴻透露,《中關村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行動計劃(2016-2018)》已經編制完成,三地將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合力建設以科技創新園區鏈為骨干,以協同發展產業帶為載體,以創新社區為支撐的 “一鏈三帶多社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屆時,京津冀將出現多個類中關村創新社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京津冀創新城市群。
資料圖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將開工
“到天津去!到河北去!”嘗試接觸河北的項目沒多久,中關村科技租賃公司今年就把天津、河北與北京本土的業務占比劃定為“三七開”。
聽名字就知道,中關村科技租賃公司是土生土長的中關村企業。“比如企業需要購買大型設備,資金不夠,那我們就可以向他們提供這個設備的租賃融資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黃聞說。
在中關村,像黃聞一樣提供科技金融服務的人才匯聚,這也是中關村的一張王 牌。過去10年,中關村在科技金融領域,已形成了覆蓋投資、貸款、保險、租賃、知識產權等各個環節的全鏈條服務模式。
但在跨區域布局京津冀科技創新園區時,這樣的模式很難在異地自發培育起來。于是,中關村在與河北、天津合作過程中,隨企業過去的,還有這些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平臺,他們將把北京摸索出來的經驗迅速復制到天津和河北。
“去年到河北保定談了幾個項目,發現京津冀真是塊寶地,前景太廣闊了。”論壇現場,不少中關村企業達成簽約意向,準備到位于天津寶坻的京津中關 村科技城發展,黃聞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今年計劃把河北、天津的業務比重提升到30%,在“十三五”期間,津冀的業務占比還有望進一步擴大。
2013年11月,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共同建設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根據計劃,到2020年,科技城將建設成為京津雙城聯動的協同樞紐、京津冀創新創業的產業集聚區、協同發展的示范區。
“協議簽署后,我們編制了科技城的相關發展規劃,先行區域的基礎設施即將開工建設。”天津寶坻經濟開發區黨委書記王浩表示。
京津冀產業跨區域優化布局
位于天津寶坻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還只是中關村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布局中的一步棋。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宣鴻透露,根據《中關村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一鏈三帶多社區”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將 加快建設。京津冀三地將開展跨區域園區鏈建設試點,聯合津冀有關區域,共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支持延慶-張家口綠色冬奧零排放試驗區及能源互聯網產 業示范區、石家莊(正定)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項目,開展各具特色的創新園區試點,探索跨區域科技創新園區鏈建設模式及合作機制。
三地的產業將實現跨區域優化布局。宣鴻說,未來將重點沿京津-張承廊布局京津冀大數據走廊,沿京保石布局集成電路、智能硬件和生物醫藥產業帶,沿京唐秦布局節能環保、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產業帶,通過市場機制跨區域布局協同發展產業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在天津與河北,也將建設多個類中關村的創新社區。”他介紹,京津冀將實施創新社區共建,在天津濱海新區、寶坻,河北石家莊、保定等區位優勢明 顯、創新資源密集、特色產業突出的地區,打造具備完善的創新教育、技術研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金融及居住配套等綜合服務功能的創新社區,推動形成 新的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三地有望形成創新城市群
北京聚集了我國三分之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分之二以上的院士,也具備引 領和服務全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條件。
但北京科技創新對周邊區域的經濟帶動作用還有待提升。數據顯示,小米12家配套公司中,有9家來自于珠三角,深圳就占了7家,剩下3家也來自南京、廈門、洛陽;中關村2014年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流入廣東省的數量就超過了天津和河北之和的1.5倍……
北京社科院副院長趙弘很形象地使用“導彈式外溢”來形容此前北京科技創新的輻射作用,大多貢獻給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但周邊區域受益較少。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一問題正在得到改善。趙弘說,周邊可以有若干個基礎條件較好、公共服務較完備、創新能力與承接能力較強的區域來承接北京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和產業化,有條件的區域甚至可以更多地吸納創新資源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
隨著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實,北京在京津冀地區的科技創新引 領作用將進一步強化,并逐步形成“城市群創新”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