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在東北茁壯成長的“中關村”——長春北湖科技園打造老工業基地創新“試驗田”

日期:2017-01-26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只有國企一家為大,創新創業為主的民營企業正在蓬勃生長。

  2012年成立的長春北湖科技園把體制機制創新的“中關村模式”帶到東北大地,5年來,累計吸引15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2016年園區總產值達到20億元。“長春中關村”正成為探索新一輪東北振興發展模式的排頭兵。

  對接中關村:創新創業軟環境在東北落地

  在北湖科技園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內,一個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生物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全程式研發服務。這個平臺集公共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醫藥研發外包、專業第三方檢測、服務眾包以及工商稅務、法律財會、知識產權申請等于一體。

  相比硬件設施、園區環境,科技園區更要打造創新創業的軟環境。北湖科技園將中關村的產業服務思想與長春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以“創投基金、創業輔導、公共平臺”三位一體為重點,以政策、人力、市場、中介、商務為基礎支撐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僅2016年,北湖科技園為園區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服務上千次,重點涉及政策對接、申報解讀、政府資源對接,人才招聘、金融資源整合與對接、園區企業資源整合與合作、企業培訓、創業輔導和第三方資源(法務、財務)整合等。

  “將中關村資源有針對性地與本地企業對接,讓遠在千里之外的長春也能及時分享中關村發展的紅利。”長春北湖科技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喻專說。

  通過產業服務的細致工作,園區企業泰華防雷成功登陸新三板,園區企業派諾生物與首融在線成功合作獲得融資,園區企業佐丹力生物月納稅額超千萬,優質企業福斯匹克公司成功入住,產業服務的引領功能逐步顯現,中關村服務模式在東北區域初步落地。

  依托院校資源:科技成果“插上”資本“翅膀”

  密集的科教資源,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興盛的智力源泉。吉林省也有豐富的科研教育資源,科研成果能否在東北地區就地轉化?

  北湖科技園與中科院長春分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通力合作,引入國家級眾創空間中科院長春技術轉移中心、吉林大學孵化器、長春理工大學孵化器等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的孵化平臺。

  通過園區精致化的產業服務和創新性的資本合作,北湖科技園致力打造“政府-科研院所-園區-企業-金融機構”的生態圈,推動科技成果“插上”資本的“翅膀”。

  考慮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多樣性需求,園區把天使、VC、PE、電子金融、銀行傳統業務、擔保、融資租賃、眾籌等多種形式引入平臺。經過長達2 年的籌備,2016年底,北湖科技園科技金融平臺正式啟動,簽約首批十余家戰略合作服務機構,成為吉林省內首家由企業設計、整合、推進并建設的科技金融平 臺。

  “試水”經濟結構調整:老工業基地要有“試驗田”

  喻專表示,北湖科技園匯聚了以創新創業為主的民營企業,打破東北地區國企一家為大的產業格局,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試驗田”。

  2014年9月運營以來,北湖科技園已入駐創客團隊企業70余家,科技研發類企業70家,包括4家上市企業、6家新三板企業和5家高新技術企業。

  據介紹,園區入駐企業主要涉及生物和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三大領域,以及與科技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科技服務機構。

  入駐企業呈現出“三多”特點:上市企業多;中科院院地合作、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多,園區近三分之二的項目源于高校和科研機構;“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多,園區內企業應用“互聯網+”理念,發展起眾多生物醫藥、生物健康產業等。

  “我們的夢想是,借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東風和長春國家級新區成立的契機,打造‘東北新硅谷,長春中關村’。”喻專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