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也是一個重大歷史機遇。如何在共贏的前提下,推動京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成為抓住歷史機遇的一個關鍵點。對此,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關村海淀園攜手共建的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成為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型合作模式之一。
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是中關村海淀園在國內建立的首家分園,它于今年5月11日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揭牌成立。與以往的合作模式不 同,分園采取了新型合作模式,開發區與海淀園共同整合兩地資源,健全產業轉移的對接服務機制,引導有跨域發展需求的企業向外拓展。在新型合作模式的框架 下,產業對接、技術引領、市場開拓、成果轉化等不再是單方面的工作,而是兩地攜手成立分園合作共建機構,推進意向項目落地,并為落地后的項目提供持續的跟 蹤服務。
兩地攜手合作的新型模式,引導了科技型企業、創業孵化機構、科技金融等創新資源在兩地雙向流動。所謂雙向流動,就是開發區不僅要承接有跨域 發展需求的高新技術企業,還要將該區一些有意向在北京設立總部及研發機構的企業,推薦給海淀園,從而進一步暢通產業有序轉移的新通道,這也為該區的高新技 術企業走出去發展開辟了新市場,創造了新機遇。
正是有了合作資源共享,開發區和海淀園才得以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搭建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跨區域產學研合作和資源共享平臺,并借助海淀園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引導適合在分園產業化的技術或項目落地轉化。
“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成立,既有利于克服中關村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的瓶頸,也有利于助推我市產業優化升級。這是北京市海淀區與我市實現共贏的一個樣本。”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呂愛國說。
資源既然已經共享,那么收益該如何分配呢?據了解,在收益分配上,海淀區、我市、企業三方已經達成“442”的利益共享模式,企業稅收除了兩地政府的留成以外,剩下的兩成將作為企業的發展基金返還。
“442”利益共享模式不僅讓兩地政府實現了共贏,也讓企業受益匪淺。除此之外,面對有跨域發展需求的企業,開發區還專門針對入駐企業制定 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打造良好環境。該區不僅協調資源支持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環境改造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還指定專門機構負責 入園企業的投資環境建設及相關服務工作。
同時,在入園企業享受開發區現有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的基礎上,該區還在購地用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新產品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入園企業特別支持。
正如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胡英杰所說:“我們要承接北京轉移產業,就必須要創造條件,決定權在企業,誰的條件好,誰的條件優越,企業自然就會到誰那去。”
正是有了合作共贏的推動,海淀園的千方集團、碧水源公司、閃聯、清控科創、漫游世紀及北理工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項目已相繼落戶開發區。值 得一提的是,開發區以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為代表的合作平臺在整合兩地科研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落地項目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 作用。
面對合作共贏,海淀園將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需要,推薦入園企業和品牌建設,其中適合開發區經濟發展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被列 入重點推薦目錄。“我們不是什么都承接,我們只選擇文化、教育、旅游、醫療、養老、科技等適合我市發展的產業。”胡英杰說,“海淀園會根據我們的需求,把 適合我市長遠發展的項目推薦給我們。”
事實上,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成立只是一個開始。下一步,海淀園和開發區將依托分園建設,完善運營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機制,鼓 勵更多企業和項目在分園落地生根,并采取共同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向入園企業開放當地市場,加快創新技術、服務示范應用、打造示范工程等 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包括企業、兩地政府在內的多方利益共享機制,確保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形成緊密可持續的利益共同體。
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成立不僅讓兩地實現了共贏,還為海淀區與我市合作搭建了橋梁。這種新型合作模式進一步拓展了兩地的合作領域,加大了合作力度,創新了區域合作路徑和模式,帶動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