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關村軍民融合軍地對接平臺暨軍方聯絡處在北京海淀區正式揭牌啟動,標志著海淀區軍民融合工作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期間,與會領導為中央 軍委聯合參謀部、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武裝警察部隊、后勤學院、空 軍指揮學院等13家單位駐海淀區的軍民聯絡處揭牌,發布中關村軍民融合評價標準體系,啟動中關村軍民融合創新學院。
一直以來,北京市海淀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軍地創新資源優 勢,積極探索具有核心區特點的“科技擁軍、軍民融合”新舉措、新路徑和新模式,強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從成立全國首家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出臺《海淀區 推進科技產業軍民融合三年行動計劃》到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北理工軍民融合創新園、玉泉慧谷信息安全產業園“一體三園”的建設落地,再到今天軍民融合軍 地對接平臺的啟動揭牌,海淀區的軍民融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走在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前列。
活動當日,軍地領導共同啟動中關村軍民融合軍地對接平臺,為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后勤部保障部、訓練管理部,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 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武裝警察部隊、后勤學院和空軍指揮學院等13家軍方聯絡處揭牌。中關村軍民融合軍地對接平臺正式揭牌啟動,進一步推動民口企業的技 術和產品與國防需求無縫對接,大膽探索破解促進軍民融合體制機制“瓶頸”難題,這標志著軍民融合體制機制的顛覆性創新和歷史性突破。通過構建“軍地雙方協 調機制,軍民先進技術發現、對接和驗證機制,軍民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形成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拓展軍地協同創新路徑。
啟動成立中關村軍民融合創新學院。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具體牽頭,著眼建立學院為主體、線上線下互動、學研孵產一體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打 造中國首家融合式組織、混合制體制、體驗式教學的創新學院,努力建成軍民融合高端人才培養基地、重大技術發明基地、創新企業孵化基地、產業鏈條培育基地, 不斷加大軍民融合的人才培養投入,著力加強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科研開發力度,努力打造中國式“創新夢工廠”;以“百、千、萬”作為奮斗目標,即:每年培育 孵化100家企業,每年培訓1000名高端人才,助力打造“萬億軍民融合產業”。
發布中關村軍民融合評價標準體系。按照中央12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的“打造一批軍 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形成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新路徑新模式”要求,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打造“第四代產業園共治模式”,發布軍民融合評價標準體系,構建軍地供需對接平臺,讓“政產學研介金孵軍”八大市場主體,都在一個平臺上講一套軍民融 合“普通話”,降低信息不對稱,著力提升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量質效”,真正實現軍地供需對接平臺“對接標準化、展示超市化、交易痕跡化”。
背景資料:
2015年以來,北京市海淀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指示精神,在軍民融合發展上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豐富的軍地資源優勢為海淀區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淀區作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布局的重點區域之一,12大軍工集團 中,8大軍工集團總部設在海淀,涵蓋了航天、船舶、電子信息、兵器裝備等重點科技產業領域,大批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活動,其中全區擁有軍工 保密資質的企業200余家,擁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企業超過數十家。豐富的軍地資源優勢為海淀區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以 來,海淀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決策部署,在軍民融合發展上積極探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一是統籌區域軍地創新資源,成立中關村 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聯盟。二是出臺《海淀區推進科技產業軍民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探索適合海淀區特點的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模式。三是加強與軍工單位的對 接合作,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產品和優勢技術的推廣應用。四是依托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研究制定軍民融合支持政策,多措并舉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五是與國防大學 聯合舉辦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訓班,軍地攜手,上下聯動,探索軍民融合人才培訓新模式。六是聯合社會資本,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基金,支持軍民融合 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