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中關村用創新打造創新中心

日期:2011-01-07  來源:科學時報
[字體: ]

中關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中關村,幾個關鍵詞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創新、創業和創造。過去中關村的勝利,得益于一場積蓄已久的頭腦風暴和大勢所趨的開放之風。可以說,中關村過去30年的成就,是一場市場、技術和發展模式上創新的成就。

  時至今日,中關村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僅意味著中關村的發展已經邁入一個嶄新時期。從過去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地,到如今的“示范區”,中關村被賦予的歷史命題始終萬變不離一點:領軍角色。

  中關村,自始至終要破的,是一個“領航者之局”。

  受阻滯的勢頭

  在中國經濟網2010年十大經濟人物評選中,IT互聯網行業領袖受到普遍關注,其中淘寶網創始人馬云和百度公司總裁李彥宏暫分列第七、第八位,騰訊網總裁馬化騰暫列16位,不過,老牌IT王者明顯受到冷落,搜狐總裁張朝陽和新浪總裁曹國偉目前僅僅排在40多名,只有2009年重掌聯想指揮大旗的柳傳志擠進了前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及當前網友心中的業界品牌知名度。

  這個排名,多少反映了一個現實:在互聯網風聲水起,IT產業越來越需要力拼核心創新力的現在,中關村的地位已經不復當年的一騎絕塵。

  有一種意見,在過去一度占據了很強大的輿論地位,現在我們依然需要認真地面對:中關村距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的目標還遙不可及。

  成長于中關村的IT產業觀察家方興東認為,中關村在全國范圍內,已在漸漸失去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領軍地位。

  對于更多的新讀者而言,方興東這個名字名副其實屬于“上個世紀”。的確,通過對微軟一系列的非議與“炮轟”而崛起于IT評論界的方興東,在互聯網大潮來勢洶涌之后,已經頗有些“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勢。

  就在他聲名極盛的上世紀末,他就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批評性文章,對中關村的發展趨勢表示了重重的憂慮,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中關村很可能要失去中國高科技絕對的中心地位。”

  方興東在1994年就來到了中關村,他對中關村的感情之深之濃,并不亞于那些在中關村創業并取得成功的第二代中關村創業者們。

  在他看來,中關村曾經是中國最接近硅谷的地方,事實上,“直到現在,中關村還是國內基礎最好的區域,但是這種優勢,并不像硅谷那樣絕對,中關村目前只能說依然保持一定優勢,但是已經沒有全國范圍的統領地位。在傳統的通信、媒體和科技(TMT)領域,中關村的企業除了聯想和百度之外,真正有號召力的企業已經不多。相反,目前在全球范圍有著強勢上升地位的公司,比如IT制造加工領域的富士康現在正往內地進軍,通信設備領域的華為和中興則扎根廣東,互聯網領域的杭州的阿里巴巴和深圳的騰訊等,都在中關村之外,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勢頭上,都超越了中關村的幾個領導性公司。加上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高科技企業的整體力量形成,中關村目前的境況只能是中心之一,而不是優勢明顯的中心地位。而在代表高科技最前沿的領域,比如互聯網領域最活躍的數字娛樂、移動互聯網、Web 2.0和電子商務,以及大家最期待的綠色科技,中關村暫時看不到引領性的優勢和潛能。這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絕對優勢不再,則意味著中關村“領頭羊”的地位需要加強和鞏固。因此,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中關村提出更高要求,在原有格局上進行逐步推進是無法達成目標的,“一定是跨越式的,一定要有重大突破,示范區所要示范的內容必須是重大突破。現在要討論的是,突破什么,突破點在哪里。”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在方興東看來,中關村與硅谷的最大區別在于,硅谷即使是在嚴重衰落的現在,始終沒有丟失它的最核心根本:那就是全美乃至全球的中心地位。不管是熱潮還是低潮,不管夏天還是冬天,硅谷的絕對領導地位絲毫沒有動搖。而中關村這樣的底氣卻略顯不足。

  但是,方興東也承認,中關村底子很厚,整體條件最好,國際認同度也依然第一,加上政府獨一無二的政策支持,中關村依然會健康發展下去。但是,中關村作為中國高科技的絕對中心地位和新興領域的引領地位,什么時候可能回歸,還有沒有可能回歸,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再發展的問題。他說:“我覺得,中關村需要解決再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我們對中關村最大的期望是什么?除了這個,其他都是第二層面的。重新樹立更強大的中心地位,重新確立無與倫比的領導作用,這就是我們內心的期望。可以說,自去年中關村成國家級示范區以來,中關村有了更多的機會,來重新確立一度不那么明顯的領軍地位,從這一個角度講,這是中關村發展的一次大好機會。”

  但是,他依然表示,已經成為中國最昂貴地段的中關村,依然還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限制著中關村進一步發展的步伐。

  再不產生大企業?

  中關村第一代民營科技企業創始人、時代集團總裁彭偉民在談及中關村的現狀時,很明確地說:“現在的中關村已非當年,創業環境變了,政策環境也變了。”

  這個變化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過去的中關村,有著適于草根創業的大環境,現在的中關村,你要創業,可能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大筆昂貴的房租壓力。因此,彭偉民認為,中關村應該直面一個事實,“中關村的確擁有很強大的人才優勢,但是,現在外地所能給予企業的各種條件肯定比中關村的現在更有利于創業,因此,人才肯定會出現向外面轉移的情況。”

  當然,還有一個事實也需要我們認清:主觀上,我們可以希望中關村留住中國所有的高精尖人才;客觀上,我們要承認,不可能把所有的精英都集中到一個地區。中關村也不行。事實上,中關村人才流失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個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彭偉民的觀點清晰冷靜:“比如說中關村集中了10個精英,海淀區政府還能對付得了;如果集中了100個,那海淀區政府可能就對付不了,因為必然有一個順序問題。很多優秀分子也來過中關村,但是最后還是選擇了到外地去發展,我們不希望在一個地方發生人才擁擠,而且人才總是兩頭大中間小的,他在別的地方受到的優惠比在中關村更多,發展得更好,為什么不到別的地方去?”

  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可能一個代表著新興行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從此不再“屬于”中關村。比如馬云,曾在中關村盤桓多時,終究還是選擇了南下,去杭州發展自己的電子商務帝國,從此,杭州多了一個阿里巴巴,而中關村里的8848們,最終只能淪為配角。C2C的領軍人物,從此不姓“中關村”。

  有趣的是,最近兩年來,在信息安全領域攪得風生水起的360,也沒有選擇在中關村落腳,個中原因很難言明,但是周鴻祎卻在一次興之所致的新聞發布會演講上抱怨過一次“中關村的地價太貴”。于是,他一溜煙跑去了朝陽。當然,太多的安全軟件廠商聚集在中關村,或許是其選擇北京東部的更深層次原因。最近兩年來,這家愛惹事愛領潮流的信息安全廠商,算得上是該領域中的“領軍人物”。當然,它也不姓“中關村”。

  諸如此類花開他方的“領軍人物”當然還有很多,但這一切,似乎都印證了彭偉民的另一個觀點,“中關村現在的環境,當然是越來越好,但是有一點我也承認,在當前的環境下,中關村可能不能再產生大企業。”

  彭偉民所言之大企業,是指聯想、時代這樣歷經二十多年,依然在各自領域屹立不倒,并且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發展模式的企業。如果模糊地劃分,我們可以將其統一稱之為中關村的第一代高新技術企業。

  它們的特點是:均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都成長為行業中的創新的主要動力與發展趨勢的領導者。同時,均為中關村、為中國高新產業貢獻了第一批領軍人物。

  中關村能夠成功,關鍵在于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均能夠給創業者提供創業條件。過去有人才的環境,后來有支持人才創業的環境,加上政府能夠支持那些擁有創業沖動的人,幫助他們把沖動轉換成現實。同時,不管領導是誰,對象是誰,都能夠全力以赴地支持這些企業,給這些企業創造環境,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這么多年下來,中關村才能起來一萬多家企業,這是中關村一個很重要的成功經驗。

  之所以現在出不了像聯想那樣的大企業,彭偉民說得很明白:“我們那個時代的創業環境完全不同于這個時代。那個時期的創業成本低,環境也單純,當時的起步點也低;現在的中關村不一樣了,年總收入約1.5萬億元,大家對它的希望更大,要它發展得更快一些。現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要產生若干個大企業,是有難度的,因為它不具備成本、土地優勢,它只具備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很容易到最后流到其他地方去。還有關鍵的一點是,國家不可能再給你更大力度的支持了。”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觀點認為,中關村創業者本身,也是企業做大的障礙。他們過于在乎利益分配,固守企業本身,既沒有走出企業邊界的魄力,又沒有接納別人走進企業的胸懷,一手管控企業從研發、管理,到市場的各個環節,導致企業市場化程度較差,難以形成有效突破。

  破局根本還在創新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悲觀。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教授把中關村稱之為“中國未來的動力引擎”,顯然并非只是一種應景之語,中關村的確在多個方面,依然有著“領軍者”的潛質與能力。至少在這兩年里,中關村后來而居上的有國內最大的B2C平臺京東商城;在云計算方面,中關村老牌的企業管理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用友也于近日宣布推出云計算戰略;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被稱為世界信息產業領域“第三次革命”的物聯網在中關村發展迅速,物聯網作為新引擎,將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去年曾經一度在數碼消費類市場占據了領頭羊地位的電紙書,其發端是中關村土生土長企業漢王科技……這些在模式、技術、概念等領域的創新,都為中國的IT和互聯網產業帶來了前進的動力,也都充分證明了中關村存在的巨大潛力與各種可塑造性。

  創新是重整領軍地位的主要動力,但是中關村目前需要在多個方面開放創新力量。

  比如,中關村需要一個完整的企業構成。一個地區是否可以引領一個或者多個產業的發展,標準是這個地區擁有多少影響一個或者多個產業發展的力量。在新浪網創始人之一、點擊科技總裁王志東看來,這種力量由兩種成分構成,“一種是行業的‘明星’,要有媒體追捧的偶像,比如美國有比爾·蓋茨,要有一個或者幾個航空母艦級的企業;第二種是要有一大批中小型甚至微型的企業。”

  在王志東看來,眼下中關村的企業構成其實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基礎,需要做的是讓其發展更加符合標準市場經濟的規律,具體做法就是,“政府不要老想著扶持企業變大,企業從小變大由市場做決定;也不要要求所有企業變成航空母艦,一個好的產業要有大量中小企業為土壤。硅谷就有幾十萬的軟件作坊,而且大量的創新技術、模式,都是作坊做出來的。它們也可以被看作是產業發展某一階段的‘領軍人物’。而且,小企業往往能夠做大量大企業做不了的事情,也為大企業提供了收購的機會。”

  中關村還需要一個更合理的創業環境。在微軟、谷歌輾轉多年,最后華麗轉身,投入中關村懷抱,展開創新工場新宏圖的李開復,以其識貫東西的眼光來看,中關村依然有其獨特的優勢。他認為,“盡管當前世界IT產業發展飛速,競爭激烈,但是依然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下一個中關村的奇跡。”他的理由很簡單,盡管中關村的創業成本與過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別,但是中關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成本優勢,“國內的技術創新可以和國外產品更平等地競爭,而我們的人力成本更低。還有一點,國內的創業者成功的欲望更強一些,比起國外的同行來說,大家都投入了巨量的時間和精力。”

  李開復所恃的信心是充滿一切可能性的互聯網變數,他認為“雖然市場上已經有了領先者,但是先例在前,10年前,你能想象Google對微軟的沖擊嗎?5年前,你能想到Facebook也可以超越Google嗎?互聯網仍然充滿變數,而且,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BtoC和云計算方面,競爭才剛剛開始。”

  當然,中關村還需要大量的人才。雖然中關村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它們的存在是創新的主要源動力,但是它們面臨著一些推動創新的阻礙。來自清潔能源網的編輯李虎認為,清潔能源是頗具發展潛力的高新產業之一,但是目前該行業的發展需要解決一個重要問題:人才。他說:“這個行業中從客觀上講急需創新,尤其是技術的提升。但是目前國內企業最缺乏的創新動力就是:人才缺乏!沒人什么事也做不了 。清潔能源行業太新了,國內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即使是中關村里,也找不到多少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對于未來的發展,李開復從創業生態和政府引導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硅谷擁有比較成熟的創業生態,比如,他們有一大批愿意進行初期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團隊,有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一項新的技術和創意,很容易進行商業化運作,這是國內需要迎頭趕上的地方。此外,政府可以設立一些行業引導性的種子基金,對創業企業進行扶植,退出時將利潤讓給創業者和投資者,這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創業所需要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投資人的風險。”

  來自老一輩創業家的觀點是“需要一個高效團結和目標一致的團隊”。王緝志說:“我認為領軍人物的出現是建立在一個好的團隊基礎上的,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一個區域而言,都是這樣,像過去,四通能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我們有一個團結高效的團隊。如果,中關村現在還能夠建立這樣一支團隊,不出幾個領軍人物,不想成為領軍人物都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