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中關村科學城,產學研結合項目紛紛落地;北部,科技園區建設緊鑼密鼓,知名大企業排隊入駐。
政府股權投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資金補貼……政府每年15億元專項資金激勵創新,21項扶持辦法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項目產業化中遇到的“瓶頸”……
海淀,成為了科技創新的“磁力場”,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資源的不斷聚集。
中關村科學城
北京創新新地標
中關村科學城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匯集了重點高校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上百家,聯想集團等6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
區區7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究竟能釋放出多大的生產力?“不新增土地資源,不進行大規模建設,以"騰籠換鳥"的方式,為重大項目引進騰空間;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集成整合資源,進一步激活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中各類創新要素的活力,推動科學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是中關村科學城的使命。”海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科技金融產業園”、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國家移動衛星產業創新園”……自中關村科學城首批建設項目啟動實施以來,共有31家單位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啟動建設、共同實施了37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創新園項目。作為中關村科學城的所在地,科學城目前引入的111個產業化項目有八成在海淀本地落戶。
按照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期末,該區域總收入將超過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80%、上市企業突破100家、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高層次人才2萬名以上。
海淀北部轉型
78個重大項目入駐
“南有科學城,北有創新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開啟了海淀北部轉型之路。繼中關村科學城之后,占海淀區域面積53%的北部地區成為又一方投資熱土。
2010年,海淀區對北部地區的控制性規劃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將北部226平方公里全部納入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
按照調整后的規劃,北部地區總建設用地規模約69平方公里,規劃總建筑規模約4600萬平方米,其中產業建筑規模約2700萬平方米。
今年6月上旬,中關村翠湖科技園舉行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中國普天科技創新園、中國南方工業研究院和北京東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個重大項目正式落戶海淀北部。僅這4個大項目,預計每年就可實現總收入過百億元,稅收近5億元,吸納就業人數約3500人。20天后,包括4家上市公司在內的25個重大項目又在中關村翠湖科技園上演了同樣精彩的一幕。這次簽約的25個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帶來至少240億元的收入。
政府股權投資
推動重點產業化項目
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區在諸多方面先試先行。從去年起,區政府每年拿出15億元激勵科技創新。同時,出臺了包括4個實施意見、21項扶持辦法的《海淀區支持自主創新核心區企業發展政策體系》,支持企業做強做大。
其中,對重點產業化項目實施政府股權投資,是海淀區首創。
與以往直接給企業提供資金或者貸款貼息不同,股權投資,政府是以出資入股的形式介入,相當于做企業的股東。但嚴格遵守“參股不控股”的原則,股權投資專項資金的出資比例原則上不超過被投資企業注冊資本的30%。對于單個項目累計投資金額最多不超過5000萬元。
“雖然是投資行為,但不以盈利為目的。”海淀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政府對企業的項目投資原則上不超過3年,當科技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政府將把投資收回。
今年4月,海淀區首批重點產業化項目股權投資簽約,北京龍芯中科技術服務中心有限公司、北京賽林泰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獲得總規模9040萬元的股權投資,最高單筆投資規模2500萬元。
除了直接進行股權投資外,海淀區今年還通過一次性獎勵、產業化資助、租房補貼等方式支持國家及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在海淀轉化和產業化,首批共有25個項目獲得支持;通過購房和購地補貼、產業化項目資助、并購重組中介費用補貼、財政獎勵等方式支持重點創新型企業做強做大,首批共有35個項目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