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于受科技成果轉化乏力、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欠缺、資金短缺和稅費重、技術中介市場不夠發達等問題困擾,民營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始終存在各種困 難。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日前來到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調研采訪,發現這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發揮各方力量促創新成果轉化的“中關村模 式”值得推廣借鑒。
無處不在的孵化器
近日,在北京博維恒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驗室內,記者看到通過3D人像掃描儀拍照,人臉數據可以以3D照片的形式呈現在計算機中,再經過10分鐘的激光雕 刻技術處理,人像神奇般地被雕刻進合成水晶上。“我們公司自主開發的3D CaMega光學三維掃描儀不僅是‘神舟七號’宇航員升入太空前的三維量體設備,還廣泛應用于教育、醫療生物、汽車工業、文物保護等多個領域。”公司總經 理張志波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中關村,活躍著一大批像張志波一樣懷揣創新創業夢想的人。他們的成功離不開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的迅猛發展。
2006年,中關村啟動“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迄今已建立155家開放實驗室,為2萬余家科技企業提供高值低價的研發和中試等服務,促進了經濟效益和 社會效益的提升。“其中,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自主開發的天合技術商業化成熟度評價體系(T-CAM),以指標化、模板化、可量化為特色,從科 技成果是否具有市場轉化條件和企業需求端是否具有接受科技成果的條件進行系統評價,再將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的人才、技術、設備等優質資源與企業對接,已撬 動近100億元各實驗室積淀的科研資產,并為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3萬多家次、總額達2.7億元的合作項目補貼。”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 副主任朱楠說。
近幾年,中關村又持續涌現出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微軟加速器等一大批創新型孵化器,這些創新型孵化器在運營模式、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方面逐漸形成自身特 點。如:創新工場提供精英創業的孵化服務;車庫咖啡是草根創業者聚集平臺和創業者互助網絡。通過這些創新型孵化器,中關村搭建起涵蓋早期投資、創業培訓、 創業交流在內的高端創業要素集聚平臺,促使各種創新要素快速融合,掀起了中關村科技創業新熱潮。
金融創新聚焦企業“痛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為小微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創業金融服務支撐?通過以股權等方式為企業“輸血”,并努力為企業培育“造血能力”,中關村應對企業融資難、科技成果轉化難等令人頭疼的老問題,有其獨特的解法。
2001年中關村設立政府引導資金,采用“政府引導+民間參與+專業管理”模式,引導、放大金融市場活力。目前中關村參與設立的創投基金已達33家,基金 承諾出資總規模達178億元,極大地激活了金融市場活力,更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從2013年初創、成長到慢慢成熟,公司享受到了中關村金融創新產品的 實惠,迄今共拿到近50萬元金融創新獎勵和補貼。”北京銘光正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澤告訴記者,在政府資金補貼下,該公司先后獲取軟件著作權8項、外觀 專利1項,正在申請3項發明專利和5項實用新型專利。
由于小微民營企業輕資產、風險高、融資渠道有限,對此類企業的“微貸”創業金融基本空白。“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發展集團推出‘領創金融·創業新時貸’產品 方案及‘創融e家’共建方案,通過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引入國際領先的‘微貸’手段,采取專業信貸管理,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快捷高效地為企業和個 人提供50萬元以內的無抵押信用貸款,最快1天放款。”中關村發展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集團成立5年來,已累計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投資、落地項目 365個,投資額71.29億元,其中已經出資項目222個,出資額51.6億元。
而“讓靠譜項目找到靠譜錢”是天使匯CEO蘭寧羽給他的眾籌平臺所下的通俗定義。作為我國第一家眾籌融資平臺,成立于2011年的天使匯目前已是國內最大 的天使合投平臺,擁有超過2944位認證投資人,并有400余個項目完成41億元融資。截至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股權眾籌平臺共有30余家,占國內股權眾 籌平臺數的近三成。在中關村,“天使投資+合伙人制+股權眾籌”已成為主流創業模式。
可以說,企業融資形式全、金融產品多、服務方式新是中關村金融創新的最大特點。政府引導資金的設立、股權眾籌平臺的搭建,為中小微民營企業消除了一道道橫亙在科技和金融之間的政策性、體制性和機制性閘門,使得中關村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拓寬。
股權激勵制度不斷規范
很多好項目,怎么一產業化就不行了?原因之一在于沒有真正調動科技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早在2009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將“開展股權激勵試點”作為第一條措施。在中關村科技園區 范圍內的院所轉制企業以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進行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 多種形式的激勵。作為中關村改革的第一批試點,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將多種模式識別非專利技術作價498萬元,引入股權投資,組建了北科慧識公司,并將 無形資產中的60%獎勵給技術和管理團隊。同時,公司組建時科研人員還以現金入股。
“這項改革讓科研人員的利益有了保障,使得一批‘鎖在柜子里的成果’得以釋放。如今,我們已研發出5個系列、8款掌紋識別產品。”北科慧識總經理李彬說。
面對股權激勵在現實操作中出現的“盡管技術人員獲得了股權獎勵,但沒拿到實際收益就要繳納巨額個稅”這一現狀,股權激勵探索正在中關村得到進一步突破:依 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關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的通知》,技術人員從企業獲得獎勵股權后,無論過 多少年,只要未取得股權分紅或股權未發生轉讓,就不用繳納稅款;在取得相關收益后,再行納稅。此舉既能緩解技術人員還沒有取得實際收益就要繳稅的現實問 題,又有利于企業創新,不斷加快技術成果轉化。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中關村民營企業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中關村管委會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 25205.6億元,同比增長12.5%;預計今年全年收入將超過4萬億元,增長15%左右。可見,中關村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正推動中國科技企業 走在全球科研創新前列。